当前位置:首页 > 天津 > 考试大纲
2012年天津自考“电视采访”复习大纲
课程名称:电视采访
课程代码:1206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自考本科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电视采访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广播电视编导(本)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本课程系统讲授电视采访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电视记者的思维和新闻观念。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它侧重于方法与技巧的传授;使学生掌握电视采访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采访能力和新闻素养以及电视意识,为今后从事电视记者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本课程考核目标的设定主要是针对电视采访实践的需要,在理论和实践技能之间,更加强调实践技能的掌握。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学习
首先要求学生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体系、框架;基本把握课程的重点内容。
其次要求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全面地掌握电视采访基本方法、规则;熟悉电视语言和创作规律,具体运用采访方式和技巧;关注现代电视采访的新拓展。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这是一门基础课程,具有相应文字、文学基础即可学习。
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电视采访的共性和个性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比较电视采访与其他媒介采访的特点,着重掌握电视的特性和优势。在电视采访中如何发挥电视采制手段的特点和优势,是衡量电视采访成功与否的要素之一。要求学生认真思考电视采制手段与其他媒介采制手段的异同,这样才能尽快地了解电视采访的工作特性。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电视采访共性特点(一般)
识记:电视采访的定义
理解: 电视采访的共性特点
应用:电视采访任务
(二)电视采访的个性(次重点)
识记:电视采访的6个性特点内容
理解:从信息采集的方式看,是直接记录现实生活信息
应用:熟练掌握电视采访的特点
第二章 电视采访的思维方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思维,即思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的反映。思维是电视节目报道创作的先决条件。在节目创作和采访中,重要的环节是记者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思考。掌握电视采访的思维方式和电视记者在采访中的视角。要求学生认真领会电视记者在实际采访中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电视采访的思维方式(次重点)
识记:电视采访的形象思维
理解:电视采访的灵感思维
应用:电视采访训练中,对新闻角度抓取采取的思维方式
(二)电视采访的视角(重点)
识记:什么是电视采访的视角
理解:电视采访视角的变化
应用:电视记者与被访者的关系
第三章 采访策划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记者怎样向公众报道事实?首先要取决于记者怎样采访,怎样将事实挖掘出来。而怎样采访,往往要根据事先的周密策划来进行。学生应了解电视采访策划的流程和意义,着重理解电视采访策划中要考虑新闻与报道思想和新闻价值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采访策划要考虑的一些重要元素。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选择题材(重点)
识记:策划、报道思想的定义和内涵
理解:报道思想同选题的关系
应用:策划案的写作
(二)信息集合(重点)
识记:新闻线索的定义
理解:新闻线索的来源
应用:熟练掌握新闻线索的寻找技巧
(三)判断新闻价值(重点)
识记:新闻价值的要素
理解:新闻敏感的特点
应用:在选题中熟练判断新闻价值
(四)确认选题(重点)
识记:角度定义
理解:角度的选择,
应用:角度的体现
第四章 采访准备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采访的具体选题确定之后,首要的工作是准备和计划,这一步可以视为是采访的战略部署。通常,采访战略部署的具体着眼点是:全面准备;确定重点;研究背景;设计问题;拟定方案。本章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领会采访准备的流程,并按照学习内容认真做好采访准备。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全面准备(一般)
识记:全面准备的主要内容
理解:理论准备和心理准备
应用:在实际采访中运用
(二)确定重点(重点)
识记:什么是重点
理解:确定重点画面
(三)研究背景(次重点)
识记:什么是背景
理解:背景研究的基本环节
(四)设计问题(重点)
识记:GOSS公式
理解:问题的总体设计
应用:熟练运用GOSS公式
(五)拟定方案(重点)
识记:先期采访方案
理解:具体摄制方案
第五章 观察——目击采访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观察——目击采访,是电视记者采访活动的重要环节。观察是对某种事物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记者的观察,用眼睛采访,既观又察,既用眼睛去看,又要用脑子去思考。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注意细节,掌握观察的方法,在实际采访中学会观察事件和现场的方法和要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观察定义(一般)
识记:观察的定义
应用:实际采访中观察方法的运用
(二)观察的作用(一般)
识记:观察的几个作用
理解:观察产生的报道激情
(三)观察的方法(重点)
识记:观察的几种方法
理解:在观察中捕捉细节
应用:熟练运用观察技巧
第六章 电视现场采访报道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电视现场采访报道,是有电视特色的个性化采访活动,体现了电视声画并茂及现场纪实性的最本质特征。它借助现代电子技术,把记者在新闻现场的采访报道活动呈现在屏幕上,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感、亲切感、参与感。既突破了以往电视新闻那种画面加解说的模式,也突破了以往新闻“结论式”报道的传统,而把采访与报道同步结合,采访过程就是报道,是“进行式”的、“前进式”的报道。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摒弃过去结论式的报道、先入为主的报道、“搬演”的报道,在现场去发现具有新闻价值和现场特点的信息。尤其要多在实践中去体会。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现场报道意义(一般)
识记:现代电视传播理念
理解:采摄传播方式的变革
应用:采摄传播方式在采访中的运用
(二)现场报道(重点)
识记:现场报道定义
理解:现场报道的优势
应用:实际采访中应用现场报道
(三)现场采访(重点)
识记:现场采访定义
理解:现场采访特点
应用:现场采访作用,现场采访的设问要求
(四)现场“潜信息”效应(次重点)
识记:非语言符号定义
理解:采访环境的选择
应用:在实际采访中注意潜信息的影响和运用
第七章 调查性采访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做好体现舆论监督、群众喉舌这类题材的节目,使我们的节目真正起到“政府镜鉴,改革尖兵”的作用,是党和政府对电视界的期望,电视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也更为关心新闻调查性题材的采访报道。因此,调查性采访也成为电视采访实践中的热点,焦点,难点,理论探讨中的重点。要求学生认真领会电视新闻调查报道的意义,熟悉调查性采访的程序和特点。特别是在实际训练中多运用此类采访,这对锻炼学生的采访能力非常有帮助。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调查性采访界说(次重点)
识记:什么是调查性采访。
理解: 新闻调查报道分类
应用:不同类别内容的调查采访
(二)取证材料——事实性采访(重点)
识记:什么是全感采访
理解:事实性采访应该注意哪些要素
应用:在实际训练中运用全感采访
(三)论证与论点——观点性采访(重点)
识记:调查性采访论点和论证
理解:调查性采访论证的过程
应用:在实际训练中运用观点性采访
(四)调查性采访要求(次重点)
理解:交流式采访与思想交锋
应用:明察与暗访的运用。
第八章 人物专访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人物专访是一种以交谈和问答的方式同采访对象进行交流,人物选择带有定向性、传播意图十分明确的专门访问。人物专访也是一种吸引人的报道方式,体现着较深层次的信息交流,需要高超的采访技巧。世界上许多著名记者都将专访作为特别难得的机会和主攻方向加以重视。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的人物类别的专访,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熟悉相关的采访规律。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人物专访的类型与特点(一般)
识记:名流专访和权威人物专访的特点
理解:新闻人物选择的着眼点
应用:不同题目的专访
(二)专访的步骤与形式(重点)
识记:专访的具体步骤
理解:专访的表现形式
应用:在采访中应用
(三)专访的基本要领与创造发挥(重点)
识记:专访的基本要领
理解:专访的创造发挥
应用:专访的技巧对策
第九章 采访方式与手段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电视采访技能包括对采访具体方式的把握以及采访技术手段的运用。由于电视采访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又由于新的技术手段的日益渗透,从而促成了电视采访方式手段的复杂化特性,这就要求学生熟悉不同的采访方式,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领会新的采访方式和手段,特别是对电视技术设备在具体采访中的运用要有所熟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具体的采访方式(重点)
识记:体验采访
理解:不同采访方式的特点
应用:在训练中应用不同的采访方式
(二)采访的技术手段(重点)
理解:不同技术手段的采访
应用:运用不同的技术手段进行采访
第十章 电视采访心理剖析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记者在向采访对象作采访时,不仅仅是向对方收集材料,访问过程是双方彼此观察,彼此交流思想感情,挖掘内心世界的心理交流活动。采访过程中双方心理活动又是互相感应的。布雷迪说:“采访是一种取得信任并获得消息的质朴而自觉的科学。”(约翰•布雷迪: 〈采访技巧〉,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91页)取得信任是获得事实的前提,采访对象有真诚合作的心理才能打开心扉。作为主动访问者,记者既要把握好自已的心理,又要探索采访对象的心理。记者必须掌握人际交往中心理沟通的学问,去接近采访对象,取得对方的信任与合作。本章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真思考记者在采访中的心理变化规律,在具体的采访中能不断把握、变化采访心理,从而能够更好地接近采访对象,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训练中去体会采访心理的调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采访交流的心理吸引因素(次重点)
识记:采访交流的心理吸引的几大因素
理解:对等因素和相似因素
应用:心理因素在采访中的运用
(二)采访记者心理(一般)
识记:采访记者的心理内容
应用:记者心理在采访中的运用
(三)采访对象心理(一般)
识记:影响采访对象心理的因素
理解:个性特征影响
应用:在采访中体会采访对象心理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指定教材
《电视采访》 曾祥敏编著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三、关于自学方法的指导
1、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这可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4、完成书后作业和适当的辅导练习是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做练习之前,应认真阅读教材,按考核目标所要求的不同层次,掌握教材内容,在练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回顾与发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步骤)分明的论述或推导,明确各层次(步骤)间的逻辑关系。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宜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发引导。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7、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会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8、助学学时:本课程共6学分,建议总课时108学时,其中助学课时分配如下:
章 次 内 容 学 时
第一章 电视采访的共性和个性 6
第二章 电视采访的思维方法 6
第三章 采访策划 16
第四章 采访准备 20
第五章 观察——目击采访 8
第六章 电视现场采访报道 10
第七章 调查性采访 12
第八章 人物专访 10
第九章 采访方式与手段 12
第十章 电视采访心理剖析 8
合 计 108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试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要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
2、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25%;领会占35%;应用占40%。
3、试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度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度的问题,切勿混淆。
4、本课程考试试卷采用的题型一般有: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综合应用题等。
5、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5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合格。
六、试题举例(样题)
(一)填空题
1、记者采访的基本方式:( )、( )、体验、研究资料。
2、新闻价值的标准要素:兴趣、影响、( )、及时、( )、异常、冲突。
(二)名词解释
1、电视采访
2、现场报道
(三)简答题
1、调查性采访的要求?
2、什么是非语言符号?如何运用?
(四)论述题
1、现场采访的设问要求及应避免的采访误区,请结合采访实例论述分析。
2、什么是事实性采访?如何做好事实性采访的材料取证?请结合采访实例论述分析。
(五)综合应用题
请认真阅读背景资料,自选采访角度,拟定一篇采访策划方案(节目时长为10分钟),具体要求如下:
1、写明选题意义、采访目的;
2、设计采访报道的基本框架(包括采访地点、采访对象、采访问题、拍摄内容);
3、本期节目的成片效果预期(如何结构记者的现场报道、背景信息及同期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