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津 > 考试大纲
2012年天津自考“网络数据库技术”复习大纲
课程名称:网络数据库技术 课程代码:1109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网络数据库是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专业的专业自考本科知识课,它以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系统为平台,介绍当前数据库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应用,包括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系统的构成,SQL Server 2000的常用操作和管理维护方法,T-SQL语言设计以及SQL Server客户端开发技术。
本课程强调拓宽考生在网络数据库方面的知识面,并与具体的应用平台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对网络数据库的各个方面给出一个全面的、具体的介绍。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考生对网络数据库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能够掌握网络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并对具体的应用平台能够进行操作和管理。课程基本要求如下:
1.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知识与概念和常用设计方法。
2.了解SQL Server 2000的运行环境,能够完成SQL Server 2000的安装工作。
3.掌握SQL Server 2000中与数据库和表有关的常用操作。
4.了解T-SQL语言的特点,熟练使用T-SQL语言实现数据库的相关操作。
5.掌握管理和维护网络数据库的主要操作。
6.了解ASP程序设计的特点,掌握使用ASP访问网络数据库的方法。
7.了解常见大型网络数据库的特点,以及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趋势。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要求考生必须具有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Windows常用操作,简单DOS命令的使用,汉字输入等基本操作技能,要有一定的程序设计基础。
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1章 关系数据库基本原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考生了解数据库的基本知识与概念,理解数据库系统的组成、体系结构、功能和分类,熟悉将E-R图转换为关系模型的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数据与数据库(次重点)
识记: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等概念。
理解:数据库系统的组成、体系结构和功能。
(二)关系代数的基本原理(次重点)
理解:数据库所涉及的关系运算的功能。
(三)数据库分类与关系规范化(次重点)
理解:数据库的分类方法和关系规范化问题。
(四)数据库的设计方法(重点)
理解:E-R图。
应用:将E-R图转换为关系模型的方法。
第2章 SQL Server 2000简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考生了解SQL Server 2000的运行环境和安装步骤,熟悉SQL Server 2000的主要管理工具。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SQL Server 2000的运行环境(一般)
识记:SQL Server 2000的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和网络环境。
(二)SQL Server 2000的安装(一般)
识记:SQL Server 2000的主要管理工具。
应用:SQL Server 2000的安装步骤。
第3章 建立数据库和表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考生了解SQL Server中的数据库所包含的数据对象类型和标识符命名规则,熟练掌握创建、删除数据库的方法,创建、修改、查询、删除表的方法,以及创建、删除索引的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SQL Server数据库基本知识(次重点)
识记:SQL Server中的数据库所包含的数据对象类型,标识符命名规则。
(二)在企业管理器中建立数据库和表(重点)
应用:在企业管理器中创建、删除数据库的方法,查看、修改数据库属性的方法,创建、删除表的方法。
(三)使用查询分析器建立数据库和表(重点)
应用:在查询分析器中创建数据库和表的方法。
(四)使用查询分析器操作表(重点)
应用:在查询分析器中修改表结构和删除表的方法,在表中插入、修改和删除数据的方法。
(五)索引的使用(重点)
识记:索引的种类。
理解:索引的作用以及索引与排序的区别。
应用:创建、删除索引的方法。
(六)表中数据行的查询(重点)
应用:单表查询,使用算术函数、GROUP BY子句、HAVING子句、ORDER BY子句以及IN和BETWEEN条件运算符实现较复杂的数据行查询。
第4章 T-SQL语言及子查询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考生了解T-SQL语言的特点,熟练掌握T-SQL语言中变量、运算符、控制语句、函数、视图、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的使用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T-SQL语言的特点(次重点)
识记:T-SQL语言的特点
(二)变量(重点)
理解: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
(三)运算符和函数(重点)
识记:常用运算符的功能。
理解:函数的组成。
(四)SQL 语言流程控制语句(重点)
理解: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
应用:利用条件语句、多分支语句和循环语句等常用语句编写程序。
(五)用户自定义函数(重点)
理解:用户自定义函数的组成。
(六)连接(重点)
理解:内连接和外连接。
(七)子查询(重点)
应用:使用子查询的方法。
(八)数据视图的创建和使用(重点)
理解:视图的作用。
应用:创建、修改、删除视图的方法。
(九)存储过程(重点)
识记:存储过程的定义和分类。
应用:创建、修改、执行和删除存储过程的方法。
(十)触发器(重点)
识记:触发器的概念。
理解:触发器的工作原理。
应用:创建、修改、嵌套和删除触发器的方法。
第5章 网络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考生了解网络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所涉及的具体操作,掌握主要操作的工作原理及其实现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数据库备份(次重点)
识记:数据库备份的基本概念。
理解:备份需求分析和备份方法。
应用:数据库备份的操作方法。
(二)数据库恢复(次重点)
识记:检查点的作用。
应用:数据库恢复的操作方法。
(三)数据库的导入/导出(重点)
识记:导入/导出概念。
应用:使用bcp实用程序导入/导出数据。
(四)复制技术(次重点)
识记:复制模型。
理解:复制类型、工作机理以及服务器的连接方式。
应用:完成复制操作的方法。
(五)系统安全管理(重点)
识记:SQL Server 2000的身份认证模式。
理解:服务器角色和数据库角色。
应用:建立和管理用户账号的方法。
第6章 SQL Server客户端开发与编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考生了解ASP程序设计的特点,熟悉ASP运行环境,并掌握使用ASP访问数据库的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数据库编程接口(次重点)
理解:ODBC、ADO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二)ASP访问数据库(重点)
识记:ASP运行环境。
理解:在ASP中使用ADO对象。
应用:通过ODBC访问数据库。
第7章 数据库的发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考生了解常见大型网络数据库的特点,以及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趋势,熟悉数据库应用软件开发过程中各阶段的任务。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大型网络数据库介绍(一般)
识记:Oracle、Sybase、DB2等大型数据库的特点。
(二)数据库应用软件开发过程概述(次重点)
理解:数据库应用软件开发过程中各阶段的任务。
(三)数据库的发展与数据仓库(一般)
识记:数据库的发展和数据仓库的概念。
(四)SQL Server 2000的数据仓库解决方案(一般)
识记:SQL Server 2000的数据仓库。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目标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着“识记”、“理解”、“应用”等三个能力层次规定考生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与技能,并把握上述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与技能,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并能够运用多个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
二、指定教材
《网络数据库实用教程——SQL Server2000》 王恩波 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三、自学方法指导
1.在开始学习指定教材每一章之前,应先阅读大纲中有关这一章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使阅读教材有的放矢。
2.阅读教材时,要仔细阅读逐句推敲,深刻理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牢固把握基本方法与技能。
3.自学过程中坚持做好读书笔记,做到有归纳、有总结、有理解。自学过程中除了勤于思考外,还要勤于提问,勤于请教,勿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急于求成。要注意所学内容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目标总要求和各章掌握的知识点。
2.应熟知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体会与理解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注意指导考生加强本学科研究方法的训练,加强考生自学能力、观察和思维理解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4.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准,指定教材为基础,避免随意超纲。
5.辅导时协助考生理解知识点的能力层次,不可将试题难易与能力层次直接挂钩。
6.辅导时应突出重点,对学生要启发引导,不可让学生死记硬背。
7.辅导时应要求学生刻苦学习,钻研教材,独立思考,勤于提问。
8.助学学时:本课程共4学分,建议总学时72学时,课时分配如下:
章次 内 容 学时
第一章 关系数据库基本原理 8
第二章 SQL Server 2000简介 4
第三章 建立数据库和表 14
第四章 T-SQL语言及子查询 20
第五章 网络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 12
第六章 SQL Server客户端开发与编程 10
第七章 数据库的发展 4
合计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