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津 > 考试大纲
2012年天津自考“农业生态基础”复习大纲
课程名称:农业生态基础 课程代码:3106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自考本科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农业生态基础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农业综合技术专业(植物生产方向)的一门专业知识课。
农业生态基础是一门运用生态学原理、生态系统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农业生态因子之间、农业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产部门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具有综合性、宏观性、战略性、实用性等特点。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
1、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生态学基本原理、农业生态系统理论;
2、初步掌握系统分析方法,认识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及农业系统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必然联系;
3、培养学生从宏观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较好地适应我国生态农业和持续性农业建设的需要。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门课程与植物学、园林树木学、栽培学等课程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考生应在对上述课程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学习本门课程。
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考生应了解农业生态学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明确农业生态学在解决农业发展宏观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农业生态学的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一般
识记:农业生态学的概念。
理解:农业生态学发展的社会原因,农业生态学的特点。
第二章 农业生态系统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系统、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途径。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重点
识记: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特点。
(二)次重点
识记:稳态调控,成本外摊,收益外泄,生物实现稳态调控方式。
理解:社会经济调控,宏观调控。
应用:农业技术调控的途径和方法,农业技术选择的原则。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考生应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层次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掌握系统内组分的组成特点与结构特征,以及合理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标志。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重点
识记: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食物链,食物网。
理解:农业生态系统中物种结构因素之间的供求关系、连锁关系、限制关系,种群的自动调节,食物链加环,食物链的基本类型及特点,合理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标志,食物链结构。
(二)次重点
识记: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意义,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与生态环境结构,种群结构。
理解:营养结构特点。
应用:对一个特定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特点及优劣等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三)一般
识记:时间结构、空间结构。
理解:时空结构的类型,营养结构原理。
第四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和价值流对系统整体功能的影响及有关概念,理解碳循还、氮循环、磷循环及水循环的过程,掌握提高农业生态系统能量转化效率和农田养分归还率的途径和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重点
识记:生物圈净初级生产,次级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库与流。
理解:能量金字塔,林德曼十分之一定律,初级生产力和光能利用率较低的原因,次级生产的能量转化效率与提高次级生产力的途径,碳循环,水循环。
应用:人工辅助能的作用和分类。
(二)次重点
识记:周转率与周转期,农业技术经济效果。
理解:能源,能流和能量转化率,氮循环。
应用:营养物质的平衡。
(三)一般
识记:气相型循环与沉积型循环,地质在循环与生物小循环。
理解: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磷循环,信息流,价值流。
应用:对特定生态系统的能量平衡及主要养分的平衡进行分析。
第五章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考生应了解种群和群落的基本概念,理解种群的动态变化和群落演替规律,能将基本原理运用到农业生态系统的管理中。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重点
识记:种群与群落的概念,成层性与层片,小群落与嵌镶性,顶极群落的概念。
理解:种群的自然增长,种群的“S”型增长,种群的密度与大小,种群间的相互作用。
(二)次重点
识记:群落的交错带与边缘效应,演替的过程。
理解: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形态适应、生理适应与生态适应(K对策、r对策)。
应用:稳定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描述一个特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及其生态演替过程,种间关系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一般
理解:群落稳定性的特征与稳定性的机制。
应用:根据生物种间的互利及互克关系,分析立体种植或立体种养的生物组成及其配置模式。
第六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考生应了解环境和生态因子的概念与类型,掌握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规律和生物对环境的生态适应,了解生物的生态效应。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重点
识记:环境、生态因子的概念,最小因子定律与耐性定律。
理解: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
应用:光的生态作用。
(二)次重点
识记:自然环境的概念。
理解: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
(三)一般
识记:生活型和生态型的概念及类型,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温度指标。
第七章 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农业环境保护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考生应了解农业资源的类型、特点和我国农业资源状况,了解农业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大气、水体、土壤的污染源、污染物、污染类型及其对农业的影响,掌握农业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和途径及大气、水体、土壤污染的防治途径和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重点
理解:我国农业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农药污染的危害,化肥污染的危害。
应用:农业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和途径,土壤污染的防治。
(二)次重点
识记: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
理解:水体污染源、污染物及危害,大气污染源、污染物及危害,土壤污染源、污染物及危害,酸雨的危害。
应用:对污染的防治方向。
(三)一般
理解:固体废弃物污染型,农业污染型,重金属和微量元素的危害,有机污染物的危害。
应用:从农业资源的特征出发,对一个地区的农业资源合理利用防止环境污染提出对策。
第八章 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考生应了解生态农业及持续农业的产生与发展,掌握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的原理和技术,并能将其原理和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重点
识记:生态农业的概念。
理解:现代农业的负效应,食物链原理,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原理,持续农业的原理。
应用:中国的“集约持续农业”。
(二)次重点
理解: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生物种群相生互克原理。
应用:生态农业的主要技术,生态农业的几种典型模式分析,农业的方向及技术对策。
(三)一般
识记:中国的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生物农业的概念。
理解:整体效应原理,生态位原理。
应用:生态农业的建设方法。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目标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指定教材
《农业生态基础》,尹钧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9月第一版。
三、自学方法指导
1、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这可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4、完成书后作业和适当的辅导练习是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做练习之前,应认真阅读教材,按考核目标所要求的不同层次,掌握教材内容,在练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回顾与发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步骤)分明的论述或推导,明确各层次(步骤)间的逻辑关系。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宜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发引导。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7、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会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8、助学学时:本课程共4学分,建议总课时72学时,其中社会实习不少于24学时,助学课时分配如下:
章 次 内 容 学时
一 绪论 4
二 农业生态系统 10
三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12
四 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10
五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 8
六 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 9
七 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农业环境保护 12
八 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 7
合 计 72
五、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包括能力层次比例、难易度比例、内容程度比例、题型、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等)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 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识记”为30%、“理解”为40%、“应用”为30%。
3、试题难易程度应合理:易、较易、较难、难比例为2:3:3:2。
4、每份试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占65%,次重点占25%,一般占10%。
5、试题类型一般分为: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6、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5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合格。
六、题型示例
(一)填空题:
人工辅助按其来源和性质不同又可分为两种,一是生物辅助能,二是 。
(二)单项选择题:
能够产生“温室效应”的物质是( )。
①二氧化硫 ②二氧化碳 ③一氧化碳 ④氧气
(三)多项选择题:
根据形成生态型的主导因子,将植物生态型分为( )部分。
①气候生态型 ②时间生态型 ③土壤生态型 ④时空生态型 ⑤生物生态型
(四)判断题:
由于多种原因会发生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称为群落更新。( )
(五)名词解释:
生态因子
(六)简答题:
简述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七)论述题:
试述农业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