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北 > 考试大纲
2012年湖北自考《食品微生物学(一)》复习大纲
课程名称: 食品微生物学(一) 课程代码:02517(理论)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食品微生物学(一)》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教育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科段)的专业课程之一,也是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学习食品微生物学(一),其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全面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了解国内外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能从事微生物学领域的生产、开发等工作,具备解决微生物学研究、生产领域中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也为学生学习其它相关的拓展课程,如食品微生物学(二)、食品安全与卫生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内容。理论课部分在课堂讲授,应使学生重点掌握微生物各主要类群的形态、构造和生理功能;掌握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控制它们生命活动的基本方法;明确微生物在整个生物界中的地位与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在掌握微生物与自然界、人类和动植物关系的基础上,了解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中的意义。在系统讲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课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必要操作技术,牢固树立有菌概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理论部分的理解。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掌握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方法,提高分析与总结的能力。
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 论 微生物与人类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首先应该认识什么是微生物及微生物的特点,了解它的主要成员;了解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史和微生物为人类社会所做的贡献;了解微生物学的学科发展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微生物的概念及其特点(重点)
识记: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微生物学发展史中的代表人物
理解:微生物的分类;人类对微生物的认识;微生物的发展;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学的任务与研究微生物的意义
应用:实验
第1章 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首先应该了解原核微生物的主要成员, 认识细菌的形态、构造和功能;掌握各类原核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及其生活史。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第一节 细菌(重点)
识记:细菌的概念、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形菌)与大小,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抗酸细菌。
理解:细菌细胞的一般构造;革兰氏染色机制;细菌细胞的特殊构造;细菌的繁殖;细菌的群体形态。
应用:实验。
第二节 放线菌(次重点)
识记:放线菌的概念及基本形态构造。
理解:典型放线菌的形态和构造;放线菌的菌落特征;放线菌的繁殖;放线菌的群体特征。
应用:实验。
第三节 蓝细菌(一般)
识记:蓝细菌的概念。
理解:蓝细菌的一般形态;蓝细菌的特化形式。
应用:实验。
第四节 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次重点)
识记: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概念。
理解: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比较。
应用:实验。
第2章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首先应该认识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了解它的主要成员;掌握各类真核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及其生活史。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第一节 真核微生物概述(次重点)
识记:真核微生物的概念及真核微生物的细胞构造。
理解: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比较;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应用:实验。
第二节 酵母菌(重点)
识记:酵母菌的概念及酵母菌的特点。
理解:酵母菌的形态和构造;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酵母菌的菌落。
应用:实验。
第三节 丝状真菌---霉菌(重点)
识记:霉菌的概念及霉菌菌丝体的特化形态。
理解:霉菌的分布与人类的关系;霉菌细胞的形态和构造;真菌的孢子;霉菌的菌落。
应用:实验。
第四节 产大型子实体的真菌----蕈菌(一般)
识记:蕈菌的概念。
理解:蕈菌的生活史和特点。
应用:举例。
第3章 病毒和亚病毒因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首先应该了解病毒的概念,包括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的生活周期,掌握反映病毒生长繁殖规律的一步生长曲线的原理及有关病毒非增殖性感染特别是噬菌体溶原性反应的基本概念。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第一节 病毒(重点)
识记:病毒的概念、特点。
理解: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成分;3类典型病毒的概念及代表;4类病毒及其繁殖方式。
应用:思考题
第二节 亚病毒因子(一般)
识记:亚病毒的概念及包括的种类。
理解:类病毒、拟病毒、阮病毒和卫星病毒的发现和特点。
应用:举例。
第三节 病毒与实践(一般)
识记:载体、科斯质粒的概念。
理解:噬菌体与发酵工业;昆虫病毒用于生物防治;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应用:举例。
第4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该了解微生物的营养需要,掌握营养物质透过细胞的主要运输方式;掌握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及培养基的种类、配制原则。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第一节 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次重点)
识记:营养、营养物、碳源、能源、自养微生物、异养微生物、生长因子等概念。
理解: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的内容和作用。
应用:实验。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重点)
识记:营养类型、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分类标准。
理解: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应用:举例。
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一般)
识记:细胞膜运送营养物质的4种方式。
理解: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送;基团移位。
应用:举例。
第四节 培养基(重点)
识记:培养基的概念和4个原则。
理解: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基的种类;。
应用:实验和思考题。
第5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掌握微生物新陈代谢的类型;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联系;了解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重点)
识记:新陈代谢、分解代谢、合成代谢、生物氧化、呼吸、发酵等的概念和EMP、HMP、TCA等途径。
理解:化能异氧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自氧微生物产ATP和产还原力。
应用:举例、思考题。
第二节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联系(次重点)
识记:代谢物补偿途径。
理解:两用代谢途径;代谢物回补顺序。
应用:举例。
第三节 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举例(一般)
识记:生物固氮;固氮的生化机制和肽聚糖、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
理解:自氧微生物的CO2固定;生物固氮反映的6要素;微生物结构大分子---肽聚糖的生物合成;微生物次生代谢物的合成。
应用:举例、思考题。
第四节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次重点)
识记:代谢调节。
理解: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代谢调节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应用:举例、思考题。
第6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该了解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规律,掌握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及各种物理、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第一节 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重点)
识记:生长、繁殖的概念。
理解:测生长量的方法;计繁殖数的方法。
应用:实验。
第二节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次重点)
识记:生长曲线、同步培养、同步生长。
理解: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和同步生长;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微生物的连续培养;微生物的高密度培养。
应用:实验、思考题。
第三节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重点)
识记:生长温度三基点。
理解:温度;氧气;pH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应用:实验、思考题。
第四节 微生物培养法概论(一般)
识记:微生物培养技术的特点。
理解:实验室培养法;生产实践中培养微生物的装置。
应用:实验和举例。
第五节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一般)
识记:灭菌、消毒、防腐、抗生素等基本概念。
理解:几个基本概念;物理灭菌的代表—高温;化学杀菌剂、消毒剂和治疗剂。
应用:实验、举例和思考题。
第7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该了解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掌握微生物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微生物菌种保藏的基本理论和实验。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重点)
识记:遗传、变异、表型、饰变、质粒等基本概念。
理解:3个经典实验;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存在的部位和方式。
应用:思考题。
第二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次重点)
识记:突变株、野生株等的概念。
理解:基因突变;突变与育种。
应用:实验和思考题。
第三节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重点)
识记:基因重组、转化、转导、杂交、转化子、感受态等概念。
理解: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应用:思考题。
第四节 基因工程(一般)
识记:基因工程的概念
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基因工程的应用。
应用:举例。
第五节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次重点)
识记:衰退、复壮的概念
理解:菌种的衰退与复壮;菌种保藏的方法。
应用:思考题和实验。
第8章 微生物的生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该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掌握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一般)
识记:不同环境下的微生物类群。
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菌种资源的开发。
应用:举例。
第二节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重点)
识记:互生、共生、寄生、拮抗等的概念。
理解:互生;共生;寄生;拮抗和捕食。
应用:思考题和举例。
第三节 微生物的地球化学作用(次重点)
识记:生物固氮、硝化作用、富营养化、BOD、COD、TOD等概念。
理解:碳素循环;氮素循环;硫素循环与细菌沥滤;磷素循环;水体的污染—富营养化;用微生物治理污染;沼气发酵与环境保护;用微生物监测环境污染。
应用:举例和思考题。
第9章 传染与免疫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该了解病原微生物与其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有关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第一节 传染(一般)
识记:传染、传染病、人兽共患病、毒力等基本概念。
理解:传染与传染病;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
应用:举例和思考题。
第二节 非特异性免疫(次重点)
识记:非特异性免疫、补体、干扰素等的概念。
理解:表皮和屏障结构;吞噬细胞及其吞噬作用;炎症反应;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抗菌物质。
应用:举例。
第三节 特异性免疫(重点)
识记:特异性免疫、免疫应答、体液免疫、抗原、抗体、单克隆抗体等概念及抗体的化学结构。
理解: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及其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免疫分子及其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应用:实验和思考题。
第四节 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一般)
识记:凝集反应、的概念
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免疫标记技术。
应用:举例和思考题。
第五节 生物制品及其应用
识记:生物制品、疫苗、类毒素、抗毒素的概念
理解:人工自动免疫类生物制品;人工被动免疫类生物制品。
应用:举例。
第10章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该了解有关生物进化和系统发育的理论,掌握微生物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第一节 通用分类单元(次重点)
识记:种、模式种等基本概念。
理解:种以上的系统分类单元;学名;亚种以下的几个分类名词;双名法。
应用:举例和思考题。
第二节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次重点)
识记:五界系统、六界系统等。
理解:生物的界级分类学说;三域学说及其发展。
应用:举例。
第三节 各大类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纲要(一般)
识记:指纹图谱、数值分类学等概念。
理解:Bergey氏原核生物分类系统纲要;Ainsworth等人的菌物分类系统纲要。
应用:举例。
第四节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方法(重点)
识记:经典的鉴定指标,熟记一些基本的微生物学名或属名。
理解:经典方法;现代方法。
应用:举例和思考题。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教材
1、指定教材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3版。
2、推荐教材(无)
三、自学方法指导
1、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这可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4、完成书后作业和适当的辅导练习是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做练习之前,应认真阅读教材,按考核目标所要求的不同层次,掌握教材内容,在练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回顾与发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步骤)分明的论述或推导,明确各层次(步骤)间的逻辑关系。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助学学时:本课程共4学分,理论课时72学时,其中理论课学时分配如下:
章次 内容 学时
章次 内容 学时
0 绪论 2
1 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10
2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8
3 病毒和亚病毒 6
4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8
5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6
6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10
7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10
8 微生物的生态 4
9 传染与免疫 4
10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4
合 计 72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识记部分约占33%;领会部分约占43%;应用部分约占24%。
3、试题难易成都应合理:易、较易、较难、难比例为2:3:3:2.
4、每份试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占65%,次重点占25%,一般占10%.
5、试题类型一般分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
6、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5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合格。
六、题型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一个发现微生物引起的人是
A.列文虎克 B.柯赫 C.巴斯德 D.李斯特
二、多项选择题
2.微生物的共性有
A.体积小 B.吸收多 C.生长望 D.易变异 E.抵抗强
三、名词解释
3.微生物
四、简答题
4.简述微生物的共性。
五、论述题
5.微生物对人类社会所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