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备考辅导 > 模拟试题

2012年自考《政治经济学(财)》重点简答题(2)

时间:2016-05-06 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txj

  1、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为什么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对外经济的必要性?)

 

  (1)对外经济关系是一个国家同其他国家和地区间各种经济联系的总称。它包括对外贸易、技术交流、利用外资、对外经济援助、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承包国外工程和劳务合作等。

  (2)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建设中,不能闭关自守,孤立地进行,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首先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其次,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也是发展商品经济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为什么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这是因为,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实行对外开放,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第一,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快速发展。

  第二,实行对外开放,可以利用国际分工,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第五,实现对外开放,有助于增强与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互相了解,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实行对外开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3、实行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的关系是怎样的?

 

  (1)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而对外开放又有利于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2)坚持自力更生龙活虎必要性。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用性质决定的,也是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和政治独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所必需的。

  (3)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才能有效地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4、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是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的,这就决定了它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国际间的商品交换,开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增强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促进社会主义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下列一些主要特点:

  第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独立自主进行的。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是以平等互利为原则的。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实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联合对外的原则。

 

  5、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的作用是什么?

 

  对外贸易的基本职能是经营进出口业务,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二,有利于调节国民经济中出现的不平衡,促进社会主义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第三,有利于调剂国内市场的供应,更好地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第四,有利于把企业推向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增强企业的竞争观念和外部压力,加快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五,大力组织商品和劳务出口,可以获得一部分外汇收入,增加现代化建设资金的来源。

 

  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的战略是怎样的?

 

  (1)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阶段。实现这一宏伟战略目标需要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提前完成。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个任务也已基本实现。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3)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战略重点是:

  ①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②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基本平衡,合理调整和改造产业结构;

  ③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7、我国人民生活已实现了哪两个历史性跨越?

 

  我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实现了两大历史性跨越。

  (1)第一次跨越是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越,城乡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大量减少。

  (2)第二次跨越是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全国3/4城乡居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8、怎样正确认识我同已从总体上达到的小康生活水平?

 

  (1)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2)进入21世纪,我国只是刚刚跨入小康社会的大门,处于小康社会的初始阶段。我国目前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9、为什么说我国目前从总体上达到的小康生活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

 

  (1)所谓低水平的小康,是因为到2003年底,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000美元,相当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2)所谓不全面的小康,是指目前我国达到的小康水平,是一个主要满足人们的物质消费和生存需要的小康,而且即使这种小康,全国城乡居民并末全部达到。更末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实现小康。

  (3)所谓不平衡的小康,是指我国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以及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和生活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尚未改变,地区差距还有扩大趋势,因而目前达到的小康状况是不平衡的。

 

  10、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什么?

 

  (1)我国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

  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 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本文由无忧教育网编辑,转摘请注明

上一篇:2012年自考《政治经济学(财)》重点简答题(1) 下一篇:2012年自考《政治经济学(财)》重点简答题(3)

    相关文章:

培训项目

今日焦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