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备考辅导 > 模拟试题
2012年自考《邓小平理论概论》论述题汇总(二)
1、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行宏观经济调控?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等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的活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其客观必然性是:第一,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客观上要求由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以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避免和减少由于生产盲目的无政府状态而带来的损失。第二,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客观要求。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但它不是万能的,也有其弱点和不足,即“市场失灵”,这需要由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来解决。第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首先,是公有制经济的要求。它要求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在全社会范围内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生产,并引导公有制经济的活动在总体上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其次,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走出一条较为自觉的快速发展道路,必然要求国家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作用,这也是社会主义的优势所在;最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共同富裕,体现社会公平,只有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实现。此外,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时期,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有其特殊的必要性。
2、试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及科学回答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反复思考和强调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扰,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搞清这一问题,是为了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2)在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根据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的思考,邓小平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科学回答,反映了人民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它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3、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的水平。(3)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的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的判断。(4)邓小平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第一次系统地、初步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4、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公有制主体地位如何体现?怎样认识改革以来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这是由公有制的性质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具体来说,是由于:①社会主义公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同社会发展方向一致;②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③公有制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拥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控制着生产和流通。它是国家进行建设的主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④公有制经济占主体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切实保证;⑤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资料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经济基础,是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3)改革开放以来,在改革和调整所有制结构的过程中,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有较快的发展。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是消除过去那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的必然结果。公有制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它们对社会资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并没有根本变化,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动摇。为了进一步消除过去所有制结构中不合理的对生产力发展的羁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还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将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评价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能抽象地以公有化的程度为标准,而是要看它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促进的程度,是否有利于社会全面进步。既然多种所有制经济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对社会经济发展又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就要允许、鼓励和促进其发展。
5、为什么说世界发展的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标志着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大分化、大改组的历史时期。(1)美、苏垄断一切的两极格局已经终结。旧格局已经打破,新格局尚未形成。美国是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想建立一家独霸的单极格局力不从心。(2)欧洲和日本在国际政治中的份量大大增加。欧洲联盟的建立,加快了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成为国际经济、政治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俄罗斯现有的实力,决定它仍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日本正积极努力,争取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迈进。(3)第三世界的崛起,必将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不容低估,中国正变成多极中的重要。一极。世界局势这些急剧变化,表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国际形势总体已趋向缓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大战是可能的。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来发展经济是可以实现的。所以说,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迫切希望。
6、如何正确理解“三个有利于”是判断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1)“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在生产力标准的基础上提出的,生产力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集中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社会进步的最终标准。1987年10月,在十三大报告中,以“生产力标准”概括了邓小平的这一思想。(2)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针对姓资姓社的争论,明确提出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标准:“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三个有利于”标准重点突出“有利于”,突出了以往被忽略的价值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利益出发的统一,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4)“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最基本的是生产力标准,没有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不可能的。(5)“三个有利于”标准,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问姓资姓社,而是反对离开这三个标准去抽象谈论社会主义,迈不开改革的步伐。“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于我们排除姓资姓社的思想困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7、试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既是改革开放实践的必然结果,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理论探索的积极成果。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的论述和我们党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第二阶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第三阶段,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主要内容有:第一,计划和市场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第二,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对立的。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第三,社会主义应该搞市场经济。,这些理论为打破传统观念,解除思想束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它是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有机结合,是能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两者长处和优势的经济体制。1993年12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战略部署,中国的经济改革进入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新的历史阶段。
8、试述邓小平关于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思想的深刻内涵。
(1)一切文明成果是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共同财富。各国人民在实践中都会有许多发明创造并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借鉴和总结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本国科技水平、文明程度,同时也丰富了整个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宝库。各国科学文化的发展,也都离不开借鉴别国的文明成果。纵观历史,所有落后国家跳跃性发展、迅速赶上和超过先进国家,都是同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科技、文化成果分不开的。
(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间还不长,在经济、科技等方面都比较落后,只有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以这些先进的文明成果作为发展的起点,才能迅速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3)科学技术、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生产管理知识等本身是没有阶级性,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都可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当然,在利用过程中,要注意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9、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贯穿着一条科学的思想路线,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历史的重大转折关头,邓小平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他率先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支持和领导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大讨论,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了全面改革的展开和深入。从改革的起步到全面展开和逐步深化,邓小平在关键时刻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要从国情出发,要使人们的思想从不符合实践、不符合时代进步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这就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因为邓小平始终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国的全面改革才得以迈开大步,才能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创办经济特区、发展多种所有制等等,使改革不断取得成果。(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推动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也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5)总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全过程,也贯穿于这一理论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内容之中,是这一理论的精髓。
10、为什么说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首先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因为:(1)人民民主专政也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2)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对绝大多数人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人进行专政;(3)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在过渡时期担负着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承担保卫社会主义制度,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这样的政权实质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但人民民主专政又具有中国特色:(1)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和专政的对象看,过渡时期,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联盟,工人阶级还同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这些阶级都享有参加国家政权的权利。进入社会主义以后,民族资产阶级不存在了,大多数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被专政的对象只是极少数敌对分子。(2)从党派之间的关系来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3)从概念表述看,人民民主专政符合我国国情,能够更确切地表示出我国政权的民主性质。
本文由无忧教育网编辑,转摘请注明
上一篇:2012年自考《邓小平理论概论》论述题汇总(一) 下一篇:2012年自考《邓小平理论概论》论述题汇总(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