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备考辅导 > 串讲资料
2013年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复习笔记(4)
七.商品价值是商品生产之间的经济关系
1.商品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经济关系。人们交换商品,实际上是相互比较和交换各自劳动的关系,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结成的经济关系。
2.价值也体现了商品生产之间的经济关系。首先,价值体现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同一生产部门内部的不同商品生产者,生产同一种商品消耗的个别劳动时间各不相同,但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样,价值就将同一是生产部门不同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平均化,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其次价值又体现了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不同生产部门生产不同的商品,其具体劳动和劳动复杂程度是不同的。而价值却将不同部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差别同一化,因而价值体现了不同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八.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个别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照个人或企业的打算和利益进行的劳动,它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表现为私人劳动,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表现为局部老殴打能够。
2.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作为社会总劳动的有机构成部分的劳动。
3.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产生的客观基础,是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的不同所有制。
4.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的表现:1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有时不能在事实上转化为社会劳动。2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并不一定在数量上能够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
5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第二,这一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过程。第三,这一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九.货币的起源
1.价值形式的涵义: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
2.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与它想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年。
2第二阶段是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想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3第三阶段是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
4第四阶段是货币形式。即当一种商品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3.一般等价物的涵义:一般价值形式中起等价形式作用的商品,就是一般等价物。
4.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十.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般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杂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1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包含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2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3贮藏手段。是指货币推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
4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语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
5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3.价格的涵义: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4.价格标准的涵义: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计量单位及其等分,就叫价格标准。
5.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
6.货币流通规律:(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叫做货币流通)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它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二是商品价格水平。三是货币流通速度。(见课本60页)
7.纸币流通规律: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因此,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
8.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限于货币流通规律所决定的金属货币的需要量,纸币发行量如果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所代表的金属含量就响应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随之上涨,这种现象就是通货膨胀。
十一.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普遍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而进行。(一句话表述就是,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来进行)这就意味着,价值规律的内容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
1价值的决定。即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2商品按照其价值进行等价交换。既不同的商品进行交换,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来进行,也就是实行等价交换。
2。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因为,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来进行。就是要求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一致。但由于受时常上商品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商品的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是一方面,从较长时间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落部分可以相互抵消,一定时期内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相等,另一方面,商品价格总是以价值为基础而变动。所以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表现形式。
1.影响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的因素主要是受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
2.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源。
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竟镇和价格的波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实现的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这是通过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别而起作用的。商品生产者为了追求更多经济利益和在竞争中取胜,变力求降低单位商品的个别价值。为此,就尽量采用先进技术,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一切商品生产者都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促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1.引起和促进优胜劣汰。
生产条件好,劳动生产率高的商品生产者或企业,所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有可能获胜和发财致富,反之有可能破产或被淘汰,从而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文由无忧教育网编辑,转摘请注明
上一篇:2013年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复习笔记(3) 下一篇:2013年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复习笔记(5)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