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备考辅导 > 串讲资料
2013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复习笔记(5)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①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两个途径:一、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2)资本的原始积累: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两途径:一、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二,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②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社会分工的出现,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
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决定交换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本人类劳动。(社会属性)
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对立统一)
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两者不可兼得。
统一性: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是劳动产品: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3)商品的价值量决定
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
商品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复杂劳动等于自乘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4)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其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5)价值的形成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价值形式发展经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货币的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6)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生产者劳动的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私人矛盾和社会矛盾构成了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③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2)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①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的资本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2)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上一篇:2013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复习笔记(4) 下一篇:2013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复习笔记(6)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