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 > 考试大纲
北京《非线性编辑》考试大纲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课程性质和特点:
本课程是针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是文科类学生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涉及非线性编辑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非常具有实用性,也具有技术与艺术结合的特点。
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主要使学生了解影视非线性编辑的发展过程、实质和特点,掌握非线性编辑软件操作、系统基本原理、制作过程,使学生能够掌握非线性编辑的基本手段和方式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能够自觉地、创造性地把非线性编辑技术所提供的视觉表现手段应用到作品中。
实践环节要求:
能够掌握一种非线性编辑软件及系统,利用非线性编辑手段制作一部短片,短片形式以能够体现非线性编辑功能和特点的MV、广告、实验片等为主,时间不超过5分钟。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影视制作技术概述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要了解电影电视制作技术的发展历程,把握电视节目制作和电影制作的手段。影视制作技术从广义上讲,是包含了电影和电视节目生产的全过程;而从狭义上讲,则单独指电影和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过程。本课程所详细介绍的影视制作技术,侧重在影视后期制作阶段所采用的技术手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电影剪辑——非线性编辑的雏形
一、电影的早期历程
电影自诞生初期一度被看作是“杂耍”发展到一门独立完整的艺术门类,其后期制作手段的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是重要的推进剂。
二、电影制作
电影制作建立在胶片基础之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作工艺和流程,剪辑是重要的制作环节。电影胶片的剪辑过程就具有非线性编辑的雏形,因为它允许在编辑成片中调整镜头的组接顺序,可以在两个镜头间加入新的画面。电影的胶片剪辑具有非线性编辑的某些特点,但是并没有被刻意称为非线性编辑,因为当时只有电影制作采用剪辑的方法。非线性编辑这一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相对于磁带编辑即带式线性编辑而提出的,这还得归因于电视的诞生。
第二节 电视制作基础
一、电视的早期发展
电视诞生伊始尚无合适的记录载体,采用直播的方式。磁带录像机的发明使电视节目制作大为改观。
在录像机播放时,一个旋转的磁头逐一读取磁带上记载着视频信息的磁信号,将它转换为随时间变化的电信号进行重放。记录时,磁头又将随时间变化的电信号转换成随空间长度变化的磁信号存储在磁带上。磁信号在磁带上是随着时间、空间的顺序排列的,磁带是一种线性载体。
二、电视编辑的发展历程
早期电视编辑技术和磁带录像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电影胶片剪辑方法相同。录像机的发明使得电视有了记录介质,同时,电视节目的磁带编辑技术就应运而生了。电视编辑的早期也采用与电影胶片剪辑相似的磁带剪辑方法,即在物理实体上用极薄的金属胶带把两段录像带粘接起来完成镜头的组接。盒式磁带录像机的出现以及随之而来的电子编辑的应用使电视节目制作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
电子编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采用这种方法不必剪断录像带就能进行画面剪辑。电子编辑就是用电子控制的方法使用快进和快速倒带功能在磁带上寻找编辑点,还可以利用暂停功能控制录像机的录制和重放。一般由一台编辑放像机、一台编辑录像机和一台编辑控制器就可以完成录像磁带的节目编辑工作。通过电子方式把录制好的多个原始素材按照艺术要求进行筛选,按顺序转录到另外一盘磁带上。再配上对白和音乐效果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节目。这是电子编辑刚出现时的基本形式,并延续至今。依托于磁带编辑的方式被称为线性编辑。
第三节 影视编辑的工作方式
一、直接编辑
直接编辑是多数电视节目制作采用的工作方式,它指的是从源素材带直接编辑到节目带的工作方式,效率较高,适用于新闻节目等时效性强、片长较短的节目。
二、间接编辑
间接编辑是在电影电视剧剪辑中为了保护源素材带和减少制作成本采用的工作方式。其过程是先将源素材带制作成工作带,在工作带上进行编辑,得到记录着镜头组接信息的镜头串联单,然后以此为依据再进行源素材带的编辑。它分为脱机编辑和联机编辑两个阶段,EDL表的应用是其中重要一环。
第四节 电视制作系统中的电子编辑
一、电子编辑
电子编辑是自盒式录像机诞生到目前为止电视节目制作中主流的制作手段。按工作原理,电子编辑分为采用控制磁迹编辑(CTL编辑)和时间码编辑(TC编辑)。
二、电子编辑工作方式
按工作方式,电子编辑分为组合编辑和插入编辑。
组合编辑是把素材按照顺序依次地组合复制到另一条磁带上,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节目带。组合编辑是将所有的信号——视频、音频及控制信号同时录制在磁带上。组合编辑适用于初编节目带,如果在编辑好的磁带上用组合的方法编入画面,那么,在画面出点之后磁带上的所有其他信号将被消除,图像不稳定。如果要进行编辑带的修改,则需要使用插入编辑。
上一篇:2008年北京《摄影构图》考试大纲 下一篇:2008年北京《数字图像处理》考试大纲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