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津 > 考试大纲

2012年天津“认知心理”自考复习提纲

时间:2016-05-06 来源:无忧自考网 责任编辑:txj

课程代码:0546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自考本科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认知心理》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类专业为培养和检验考生的认知心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认知心理学是探索人类认知过程和认知特点的一门学科。认知心理学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信息加工理论和联结主义理论两大学术流派,并成为发展最快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考生能够了解认知心理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主要理论、主要实验以及重要成果。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锻炼考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心理现象并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认知心理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也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课程涉及当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前沿课题。与生理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心理语言学等学科相互交叉。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有助于更好地掌握认知心理的相关理论和技术。
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总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认知心理的研究范围、任务和发展;初步了解认知心理的研究状况;认清人的认知心理实质;联系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生活实践,说明认知心理的重要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认知心理的任务和范围(次重点)
识记:(1)认知心理的范围;(2)认知心理的层次。
理解:(1)认知心理在教育领域中的意义。
(二)认知心理的实质(重点)
识记:(1)认知来源于客观现实;(2)脑是心理的器官。
理解:(1)认知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三)个性倾向性对认知心理的制约性(重点)
识记:(1)个性倾向性包含的范围;(2)个性倾向性的特点。
理解:(1)个性倾向性对认知活动的推动作用。
(四)认知心理的意识性(次重点)
识记:(1)心理的意识性;(2)行为。
理解:心理、意识和行为的关系。
(五)个体认知发展(重点)
识记:(1)个体认知发展的阶段性、连续性;(2)认知阶段的划分;
(3)让•皮亚杰对儿童认知阶段的划分。
理解:认知的年龄特点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六)心理是脑的机能(重点)
识记:(1)神经系统;(2)脑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和反射弧;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新号系统。
理解:(1)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关系;(2)条件反射是生理现象也是心理现象;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关系及意义。
应用:合理使用大脑。
(七)认知心理研究的进展(一般)
识记:(1)认知心理的思辨研究;(2)认知心理的实验室研究。
理解:信息论和计算机科学对认知心理研究的影响。

第二章    注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注意的实质、特点和功能,区分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及随意后注意的各自特点,重点掌握引起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原因及注意的各种品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注意的特点(重点)
识记:(1)注意的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2)注意的外部表现。
理解:(1)注意的内部状态和外部表现的关系;(2)掌握注意外部表现的特点对教育工作的实践意义。
应用:分析注意时的外部表现。
(二)注意的功能(重点)
识记:理解注意选择性功能的含义。
理解:(1)过滤器理论;(2)衰减器理论;(3)主动加工模型理论。
(三)注意的生理基础(次重点)
识记:(1)定向反射;
(2)定向反射的意义;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活动;大脑皮层的额叶作用。
理解:(1)定向反射与注意;(2)大脑皮层活动与注意。
(四)注意的种类(重点)
识记:(1)不随意注意;(2)随意注意;(3)随意后注意;
(4)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5)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的条件。
理解:(1)随意后注意和随意注意的关系;(2)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五)注意的品质(重点)
识记:(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起伏现象(注意的动摇);
(4)注意的紧张性;(5)注意的分配;(6)注意的转移;
(7)注意分散(分心)。
理解:(1)影响注意广度的条件;(2)影响注意稳定性的条件;(3)注意分配的条件;(4)注意转移的条件;(5)注意品质的个别差异。
应用: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分心的缺陷。

第三章    感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感觉的概念,感受性极其变化,视觉现象及规律,听觉现象及规律,以及皮肤觉、嗅觉、动觉、平衡觉、内脏觉等现象及规律。要结合实际弄清感觉规律在实践中的作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感觉的概念及其生理机制(次重点)
识记:(1)感觉;(2)人借助感觉反映外界事物和躯体的运动和状态;
(3)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理解:人的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次重点)
识记:(1)分析器的组成部分;(2)内部分析器和外部分析器。
理解:(1)分析器是在刺激物的影响下发生反射性变化的器官;(2)感官特殊能说。
(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重点)
识记:(1)感受性;(2)感觉阈限;(3)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4)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
理解:韦伯-费希纳定律。
(四)视觉刺激物及其生理机制(一般)
识记:(1)视觉的适宜刺激物是一定范围的电磁波;(2)视觉感受器——眼睛;
(3)视网膜结构及其作用;(4)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理解:视觉产生的机制。
应用:保护眼睛对提高视感受性的重要意义。
(五)视觉的两重作用与适应(重点)
识记:(1)锥状细胞;(2)棒状细胞;(3)明适应和暗适应。
理解:锥状细胞和棒状细胞和适应的关系。
应用:适应现象对人的生活和工作的意义。
(六)颜色视觉(次重点)
识记:(1)彩色和无彩色;(2)明度;(3)色调;(4)饱和度;(5)颜色混合;
(6)色盲。
理解:(1)牛顿颜色混合三条规律;(2)视觉三色学说;(3)四色论。
应用:彩色功能及心理影响。
(七)视觉后像和闪光融合(重点)
识记:(1)后像;(2)正后像和负后像;(3)闪光融合。
理解:影响闪光融合的条件。
(八)对比分析器活动对视感受性的影响(一般)
识记:(1)对比;(2)无彩色对比和彩色对比。
理解:其他分析器活动对视感受性的影响。
(九)视觉敏锐度(次重点)
识记:(1)视觉敏锐度;(2)视角和视网膜像大小的关系。
理解:影响视觉敏锐度的因素。
(十)听觉刺激物及其生理机制(次重点)
识记:(1)听觉适宜刺激物;(2)纯音和复合音;(3)乐音和噪音;
(4)产生听觉的机制。
理解:(1)基音和音的配合对音色的影响;(2)乐音对人的心理影响。
应用:重视听觉疲劳,保护听力。

第四章    知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知觉的实质和它的基本特点。掌握什么是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它们的规律性。结合实际明确知觉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知觉的概念(重点)
识记:(1)知觉;(2)知觉是以现在感受刺激的信号与过去经验的记忆相结合而产生。
理解:(1)影响知觉产生的因素;(2)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3)影响知觉的主客观因素。
(二)知觉的特性(重点)
识记:(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恒常性;
(4)知觉的理解性。
理解:(1)从背景中选择出对象的条件;(2)知觉中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3)过去经验、语调的指导对知觉理解性的影响。
应用:知觉的理解性在生活中的意义。
(三)空间知觉(重点)
识记:(1)空间知觉;(2)空间知觉是由多种分析器实现的;(3)形状知觉;
(4)大小知觉。
理解:(1)大小知觉和形状知觉的恒常性;(2)知觉恒常性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应用:空间知觉的重要性。
(四)立体与距离知觉(重点)
识记:(1)双眼视差;(2)眼睛的调节和辐辏;(3)线条透视;(4)空气透视;
(5)光线明暗分布;(6)对象的重叠;(7)运动视差。
理解:有机体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提供的信号对立体和距离知觉的影响。
应用:立体与距离知觉的重要意义。
(五)方位知觉(次重点)
识记:(1)方位知觉的含义;(2)方位知觉的参照系;(3)视觉的方向定位;
(4)动觉的方向定位;(5)平衡觉的方向定位;(6)听觉的方向定位。
理解:实践活动中视觉、听觉、动觉、触觉、平衡觉相互协同影响空间定向能力。
应用:方位知觉的重要性。
(六)时间知觉(一般)
识记:(1)时间知觉的含义;(2)时间知觉的标志。
理解:(1)参加判断时间的分析器活动;(2)影响时间知觉误差的因素。
应用:时间知觉的重要性。
(七)运动知觉(次重点)
识记:(1)运动知觉的含义;(2)运动知觉上阈和下阈;(3)似动;(4)诱发运动。
理解:运动知觉的依存条件。
应用:运动知觉的重要性。
(八)错觉(次重点)
识记:(1)错觉的含义;(2)错觉的种类。
理解:产生错觉的原因。
应用:利用错觉为生活服务。
(九)观察(次重点)
识记:(1)观察的含义;(2)观察的条件。
理解:观察的培养。
应用:观察在科研和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第五章    记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什么是记忆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了解瞬时、短时、长时三种记忆各自的特点。掌握记忆的规律,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教育工作者要学会自觉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记忆力。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记忆概念(重点)
识记:(1)记忆的含义;(2)记忆的心理过程;(3)记忆的分类。
理解:(1)记忆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2)记忆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二)记忆的生物学基础(次重点)
识记:(1)大脑皮层颞叶和记忆;(2)大脑皮层额叶和记忆;
(3)神经元内核糖核酸(RNA)和记忆。
理解:(1)记忆的脑皮层定位说和非定位说;
(2)通过提取和合成记忆分子,提出“记忆迁移”的设想。
(三)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重点)
识记:(1)瞬时记忆的含义;(2)短时记忆的含义;(3)长时记忆的含义。
理解:(1)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在记忆系统中的联系;
(2)短时记忆与瞬时记忆的重要意义;
(3)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是记忆发展的不同阶段或不同水平。
应用:三种记忆的重要性。
(四)识记(重点)
识记:(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理解:(1)目的任务对识记的影响;(2)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对识记的影响;
(3)从不同感觉道得到的材料对识记的影响;(4)识记方法对识记的影响。
应用:联系实际说明机械识记的必要性和意义识记的优越性。
(五)保持(次重点)
识记:(1)识记;(2)识记的生理机制是暂时神经联系留下痕迹的过程;
(3)识记内容在量上和质上的变化。
理解:识记在整个记忆过程中的位置。
(六)遗忘(重点)
识记:(1)遗忘;(2)遗忘的各种表现;(3)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4)复习。
理解:(1)遗忘受识记材料的意义、性质制约;(2)遗忘进程先快后慢;
(3)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对遗忘的影响。
应用:结合实际说明如何防止遗忘。
(七)回忆(再现)和再认(重点)
识记:(1)回忆;(2)再认;(3)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4)无意回忆和有意回忆;
(5)追忆。
理解:(1)回忆和联想;
(2)再认和再现是过去经验恢复的两种形式,其作用并不相同。
应用:结合实际说明追忆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八)记忆的个别差异(重点)
识记:(1)直观形象记忆;(2)抽象逻辑记忆;(3)情绪记忆;(4)运动记忆。
理解:(1)按记忆内容划分的记忆类型;
(2)根据分析器在参加记忆中所起作用划分类型;(3)记忆的个别品质。
应用:结合个人特点,培养优良的社会品质。

第六章    表象、想象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表象和想象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想象的种类以及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教育工作者要结合教育实际,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表象及其特征(重点)
      识记:(1)表象的含义;(2)记忆表象;(3)想象表象;(4)表象的种类。
      理解:(1)表象的直观性;(2)表象的概括性;(3)表象由感知到思维的过渡性
      应用:表象在人的记忆和想象中的重要意义。。
(二)想象的概念(重点)
  识记:(1)想象的含义;(2)想像以表象为基础。
  理解:(1)第二信号系统(词语)在想象活动中支配和调节作用;
(2)大脑右半球在想像活动的作用
(三)想象与实践(重点)
      识记:(1)想象在实践活动中产生;(2)想象通过实践检验;
(3)想象是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理解:想像是客观现实反映。
  应用: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想象力。
(四)想象过程(次重点)
  识记:(1)粘合过程;(2)夸张过程;(3)拟人化过程;(4)典型化过程;
(5)联想过程。
  理解:想象的分析综合特点及其意义。
  应用:联想在想象中的作用。
(五)想象的种类(次重点)
  识记:(1)无意想象;(2)梦的不随意性;
(3)有意想象的形式: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理解:(1)再造想象的条件;(2)幻想、理想与空想三者之间的区别。
  应用:结合学生实际提高再造想象的能力。
(六)创造想象与活动(重点)
  识记:创造想象对活动的意义。
  理解:(1)社会的需求与个人的创造需要对创造活动的影响;
(2)原型启发和创造活动;(3)创造者的积极思维活动和创造活动;
(4)自信心和创造活动;(5)灵感和创造活动
应用:结合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活动能力。

第七章 思维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思维的概念、基本特征、思维的过程、思维的种类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成分。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思维及其特点(重点)
      识记:(1)思维与感知觉的区别;(2)思维与记忆。
      理解:(1)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2)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特点;
(3)思维和语言。
(二)思维的种类(重点)
      识记:(1)直观动作思维;(2)具体形象思维;(3)抽象逻辑思维。
      理解:年龄阶段和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关系。
      应用:依据思维的年龄特点进行教育和教学。
(三)思维过程(重点)
      识记:(1)分析;(2)综合;(3)比较;(4)抽象;(5)概括;(6)具体化;
(7)系统化;(8)分类。
      理解:(1)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2)各种思维过程的有机联系。
(四)创造性思维(次重点)
      识记:(1)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含义。
      理解:创造性思维与思维的一般特点的联系与区别。
(五)创造性思维的心理特征(重点)
      识记:(1)思维的高度积极主动性;(2)思维的敏锐性;(3)思维的灵活性;
(4)思维的独创性;(5)思维的深刻性。
      理解:(1)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层次;
(2)发挥创造思维,摆脱思维惯性,迅速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
      应用:提高创造性思维活动能力。
(六)创造性思维方式(次重点)
      识记:(1)发散思维;(2)聚合思维;(3)直觉思维。
      理解:(1)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最明显的标志;
(2)聚合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开端;(3)直觉思维的无意识性;
(4)直觉思维具有“感知觉”的特点;(5)直觉思维来源于实践经验。
      应用:在创造性活动中,三种思维方式各自的作用。
(七)创造性思维活动阶段性(一般)
      识记:(1)准备阶段;(2)潜伏阶段;(3)顿悟阶段;(4)验证阶段。
      理解:创造性思维各阶段的相互联系和结合。

第八章 概念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概念及其形成和影响逻辑推理的基本规律。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形成和掌握概念。
二、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概念的含义(重点)
      识记:(1)概念和表象的区别;(2)概念的层次性; (3)概念用词标志。
      理解:(1)概念的外涵和内延;(2)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二)概念的分类(次重点)
      识记:(1)单一概念和普遍概念;(2)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3)连言概念、选言概念和关系概念。
      理解:日常概念的特点和科学概念,各种概念分类的依据。
(三)概念与判断、推理(一般)
      识记:(1)判断的含义;(2)衡量判断真伪的标准;(3)推理的含义;
(4)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5)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理解:概念与判断推理的关系。
(四)推理及其影响因素(重点) 
   识记:推理的前提。
   理解:(1)材料性质影响推理的过程;(2)推理前提的气氛对推理正确性的影响;
(3)个人的态度和偏见对推理的影响。
   应用:进行正确推理。
(五)概念的形成(重点)
   识记:(1)人工概念;(2)同实性扫描策略;(3)相继性扫描策略;
(4)保守性聚焦策略;(5)冒险性聚焦策略。
      理解:影响概念改造的因素。
(六)概念的掌握(次重点)
      识记:(1)概念掌握的含义;(2)概念形成和掌握的区别;
   理解:(1)日常概念对科学概念掌握的作用;(2)变式运用与掌握概念;
(3)下定义与概念掌握;(4)形成概念体系对掌握概念的重要意义;
(5)运用概念和概念掌握。
   应用:(1)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2)在教学实际中有效地把词语和感性材料结合起来。

第九章  问题解决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的问题解决程序、解决问题的基本阶段以及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掌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问题解决(次重点)
   识记:(1)问题解决的含义;(2)一次性的解决问题;(3)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
   理解:(1)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特征;(2)“尝试错误”和顿悟的研究。
(二)问题解决的程序(重点)
      识记:(1)问题解决程序研究的依据;
(2)问题解决过程是寻找系列以达到目标的过程;(3)操作过程的三种状态。
      理解:搜索从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两条途径:一是启发式;二是规则式。
(三)解决问题的基本阶段(重点)
      识记:(1)发现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验证假设。
      理解:(1)发现问题的条件;(2)明确问题中的“过滤式分析”和“综合性分析”;(3)假设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4)假设提出所依赖的条件;
(5)问题解决四个阶段的重叠性。
      应用:帮助学生发展正确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定势对解决问题的影响(重点)
      识记:(1)定势的含义;(2)定势的形成。
      理解:(1)利用定势的积极方面顺利解决问题;(2)防止定势的消极影响。
(五)功能固着对解决问题的影响(重点)
      识记:(1)功能固着的含义;(2)功能固着的习得。
      理解:(1)擅于识别物体的功能,从多方面选择和应用同一物体的功能解决问题。
      应用:如何防止功能固着对解决问题的消极影响。
(六)知识、技能的迁移(重点)
      识记:(1)知识迁移的含义;(2)知识迁移的种类。
      理解:(1)利用正迁移的规律;(2)避免知识迁移的干扰。

第十章    言语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言语和语言的概念、分类特点及个体言语获得与发展规律;正确认识阅读与写作的特点,在实际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语言和言语(重点)
      识记:(1)语言;(2)言语。
      理解:(1)语言和言语的关系;(2)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二)言语种类的特点(重点)
      识记:(1)口头言语;(2)书面言语;(3)内部言语。
      理解:(1)言语种类及特点;(2)言语各种类间的联系与区别。
      应用: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合适的言语表达方式。
(三)脑功能一侧化(次重点)
      识记:(1)参与言语活动的三种分析器;(2)大脑功能一侧化;(3)威尔尼克区;
(4)布洛卡区。
      理解:(1)三种分析器组成及作用;
(2)大脑左半球语言功能定位及其对言语活动的影响。
      应用:在实际中注意开发大脑左半球的语言能力。
(四)儿童言语发展趋势(重点)
      识记:(1)前语言行为及特点;(2)短于阶段;(3)电报句阶段;(4)结构语言阶段。
      理解:(1)儿童言语获得与发展各种理论的主要观点;(2)儿童言语获得发展趋势。
      应用:根据言语发展趋势培养儿童言语感知表达能力。
(五)阅读过程模式(一般)
      识记:(1)阅读;(2)朗读;(3)默读;(4)各模式主要观点。
      理解:阅读过程模式各主要观点及各模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应用:(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培养朗读、默读能力。(2)用合适的模式指导学生阅读。
(六)阅读中言语感知与理解及其影响因素(一般)
      识记:(1)词;(2)句子;(3)阅读动机;(4)阅读速度。
      理解:(1)字词理解的原则;(2)影响句子、语义理解因素;(3)影响阅读因素。
      应用:(1)在实际教学中按照理解顺序指导学生阅读;(2)给学生提供良好阅读环境,强化其阅读动机。
(七)写作能力发展趋势及培养(一般)
      识记:(1)写作;(2)写作构成阶段;(3)写作发展趋势。
      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写作特点。
      应用:结合教学实际及学生年龄特点培养其写作能力。

第十一章  能力、智力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能力、才能、天才、智力等基本概念,能力、知识、技能的关系,以及能力的种类与结构,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熟悉比内智力量表和韦氏智力量表对智商的计算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能力的概念(次重点)
      识记:(1)能力的含义;(2)才能;(3)天才;(4)能力和智力;
(5)能力是个性特征。
理解:(1)能力和活动的联系;(2)能力是认知和操作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能力和知识技能(重点)
      识记:(1)知识;(2)技能。
      理解:(1)能力影响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应用;(2)知识和技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3)不能把能力和知识、技能等同。
      应用:传授知识促进能力发展。
(三)能力的种类(重点)
识记:(1)一般能力;(2)特殊能力;(3)模仿能力;(4)创造能力;
(5)流体能力;(6)晶体能力;(7)认知能力;(8)操作能力。
   理解:(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关系;(2)模仿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差异和关系;
   (3)区分流土能力和晶体的意义;(4)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关系。
(四)能力的二因素说(重点)
   识记:(1)G因素;(2)S因素。
理解:(1)二因素说的基本内容;(2)G因素能力高低是天才和白痴的指标;
(3)S因素的能力差异是个人的认识领域差异的表现。
(五)塞斯顿的群因素论(次重点)
   识记:塞斯顿概括的七种基本因素。
   理解:塞斯顿的群因素论与二因素论的差异。
(六)能力层次结构模式(次重点)
   识记:艾森克人类能力层次模型。
   理解:艾森克人类能力层次模型与斯皮尔曼的两因素理论。
(七)智力三维结构模型(重点)
   识记:智力三维结构的三个维度包括:认知操作;内容;产品。
理解:(1)三个维度的关系;
(2)三个维度的结合可以得出180种组合,每一种组合代表一种智力因素。 
(八)超常儿童(次重点)
   识记:(1)超常儿童的含义;(2)超产儿童的智商;(3)超常儿童的能力。
   理解:(1)超常儿童的非智力因素;(2)超常儿童的生理素质。
(九)低常儿童(次重点)
识记:(1)低常儿童的含义;(2)超产儿童的智商;(3)智力落后的分类;
(4)智力落后的分布。
   理解:(1)低常儿童的界定和鉴别;(2)依据智力落后的不同程度进行特殊教育。
   应用:掌握低常儿童的特点,给以必要的教育。
(十)能力形成的遗传因素(次重点)
   识记:遗传的含义。
   理解:(1)身体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2)遗传对能力发展的作用。
   应用:正确对待遗传的作用发展能力。
(十一)能力形成的环境因素(次重点)
   识记:(1)环境的含义;(2)产前环境的影响;(3)早期经验的影响。
   理解:(1)能力形成与实践的关系;(2)学校教育对能力形成的影响。
   应用:重视环境对能力发展的作用。
(十二)斯坦福——比内智力测验(重点)
识记:(1)比率智商;(2)实际年龄;(3)智力年龄;(4)智力量表;
(5)信度和效度;(6)标准化。
 理解:斯坦福——比内智力计算方法。
(十三)韦克斯勒智力测验(重点)
   识记:离差智商。
理解:(1)韦克斯勒的求离差智商的计算方法;
(2)韦克斯勒的智力测验与斯坦福——比内智力测验的异同。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教材
指定教材:《认知心理》 高玉祥主编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参考教材:《基础心理学》  张述祖  沈德立  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二版
《认知心理学》  王甦  汪安圣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一版

三、自学方法指导
1、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这可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4、完成书后作业和适当的辅导练习是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做练习之前,应认真阅读教材,按考核目标所要求的不同层次,掌握教材内容,在练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回顾与发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步骤)分明的论述或推导,明确各层次(步骤)间的逻辑关系。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宜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发引导。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7、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会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8、助学学时:本课程共4学分,建议总课时72学时,其中助学课时分配如下:
章  次  内  容  学  时
1-4 总论、注意、感觉、知觉 24
5-8 记忆、表象想象、思维、概念 24
9-11 问题解决、言语、能力、智力 24
合  计 72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包括能力层次比例、难易度比例、内容程度比例、题型、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等)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识记"为50%、"理解"为35%、"应用"为15%。
3、试题难易程度应合理:易、较易、较难、难比例为2:3:3:2。
4、每份试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占65%,次重点占25%,一般占10%。
5、试题类型一般分为: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试验分析题、论述题等。
6、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5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合格。

六、题型示例(样题)
(一)单项选择题
程序性知识包括:
a、动作技能和认知技能  b、思维技能和学习技能 c、发散技能和集合技能 
d、特殊技能和一般技能
(二)填空题
图式是内化了的有关__________的一种知识结构。
(三)名词解释
符号—网络模型
(四)简答题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和哪些方面的因素有关?
(五)实验分析题
分析格林沃尔德在1998年进行的内隐联想测验的设计和结果。
(六)论述题
信息加工理论在研究人的认知时强调哪些自考本科方面?
 

上一篇:2012天津市《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自考复习提纲 下一篇:2012天津市“中国文学批评史”自考复习提纲

培训项目

今日焦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