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 > 考试大纲
2012年江苏自考“财政与金融”复习大纲
27874 财政与自考本科金融
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财政与金融是一门宏观经济学的课程,也是一门应用经济学课程。本课程以财政、金融政策和宏观调控的关系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为主导,引导学生了解和领会相关的财政、金融制度与政策,从而达到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的目的。在内容系统设计上,各章内容既有差异性又有连续性和相关性,为学生自学财政与金融理论与实践知识提供供一个简单、清晰和完整的框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门课程内容。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的和要求是:使自学者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财政与金融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分析工具,作出与财政金融有关的个人决策和管理决策;更好地分析财政金融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自学考生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为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入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自考通过后更有成效的工作打好基础。
本课程教材共包含十章内容:第一章财政概述,第二章解读财政收入;第三章解读财政支出;第四章解读政府债务;第五章解读政府预算;第六章金融概述;第七章解读商业银行业务;第八章解读货币供求;第九章解读金融市场;第十章财政、金融与宏观调控。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包括本大纲所规定的从第一章到第十章的全部内容。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财政、金融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财政金融管理制度的内容,分析和应用财政金融管理工具,理解领会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及其作用机理。
II、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第一章 财政概述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属于财政学的基础理论,是学习以后各章的基础。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着重掌握财政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公共财政的概念、公共产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掌握并深入领会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职能。
二、 课 程 内 容
第一节 什么是财政
财政的概念:财政特指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而财政学则是以国家(或政府)的收支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
㈠ 财政的产生
财政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即剩余产品的出现和国家的产生。
㈡ 财政的基本特征
财政分配的特征可以从财政分配的主体、财政分配的对象以及财政分配的目的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二节 公共财政和公共产品
㈠ 什么是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就是政府把从纳税人手中获得的收入即税收用于政府公共活动的支出,以保障国家的安全。
㈡ 什么是公共产品
我们把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叫做公共产品。
㈢ 公共产品的特征
1. 非排他性。非排他性的含义;对公共产品而言排他性的技术特征失效的原因。
2. 非竞争性。非竞争性的含义。
3. 公共产品提供中的“免费搭车”现象。
㈣ 公共产品的种类
纯公共产品和非纯公共产品。
㈤ 公共财政的范围
从一般性的角度分析,公共财政的领域就是市场不能发挥作用的领域,也就是所谓“市场失效”的领域;从特殊性的角度来看,公共财政领域的研究还要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水平。
第三节 财政职能分析
财政职能是财政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所固有的功能。
㈠ 资源配置的职能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是财政通过资金的分配,引导人力、物力的合理流向,实现人、财、物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最终达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的目的,是社会经济资源的到最有效的使用,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市场的不完全、市场的不普遍、信息不充分和偏向、外部性问题、纯公共产品的提供。
财政资源配置的职能的内容。财政资源配置的职能主要通过财政手段来实现,具体表现在:调节资源在地区间的配置、调节资源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调节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之间的配置。
㈡ 收入分配职能
收入分配的职能的含义。收入分配是指收入的公平分配,财政不仅参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还参加了收入的再分配。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的主要方式:(1)创造就业机会,使中低收入者得到获取收入的机会。(2)在个人之间进行收入的转移支付。(3)通过税收手段调节个人的收入水平。(4)通过企业亏损补助、企业优惠税率等手段。
㈢ 经济稳定职能
经济稳定职能的含义。经济稳定是指财政通过分配稳定经济并使经济能持续、适度地发展。其目标是保持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经济稳定职能的主要内容。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关键在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总量上和结构上大体达到平衡。影响因素有:政府预算、结构合理、社会保障制度和累进税率制度等制度性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作用。
三、 考核知识点
㈠ 财政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㈡ 公共财政的概念。
㈢ 公共产品的概念、特征和种类。
㈣ 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原因和内容。
㈤ 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和内容。
〔六〕经济稳定职能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四、 考 核 要 求
㈠识记:财政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公共财政的概念、公共产品的概念、公共产品的两个特征、公共产品的种类。
㈡分析:在公共产品领域排他性技术失效的原因、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
㈢应用:公共产品的范围。
第二章 解读财政收入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学习要求达到以下目标:准确理解财政收入的概念和构成;熟练掌握税收概念、特征;理解和领会税收效应;掌握税收制度的含义和基本要素;熟练掌握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制度内容。
二、 课 程 内 容
第一节 财政收入现状分析
㈠ 财政收入规模
财政收入的概念。
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绝对量指标和相对量指标。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价格因素。
㈡ 财政收入的结构
1.财政收入的价值构成:财政收入来自于C 、V 、M三个部分。来自于V的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M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财政收入的部门构成。从国民经济部门角度分析,财政收入分为来自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业和旅游业等部门的收入。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于工业。农业对财政收入有重要影响。
3.财政收入的形式构成。我国财政收入主要形式有: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其他收入包括政府收费、事业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产管理收入。
第二节 税收及税收效应
㈠ 什么是税收
税收的概念。
税收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税收的分类。以征税对象为标准划分为流转税、所得税
财产税和行为税;以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划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以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为标准划分为家内水和价外税;以计税标准为依据划分为从量税和从价税;以税收的权限归属为标准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
㈡ 税收效应
税收效应的概念。税收效应是指因政府征税,纳税人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应,或指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税收效应从经济学理论上可以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税收效应从经济实践上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税收对企业组织形式的影响;对投资的影响;对消费的影响;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㈢ 税收制度
税收制度的概念。
税制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附加、加成和减免,违章处罚。
㈣主要税种
1. 增值税。增值税的概念;增值额的概念;增值税的重要作用;我国增值税的特点;增值税的征税对象、纳税人、税率和减免规定;增值税的计算和缴纳(一般纳税人应纳增值税税额的计算公式、小规模纳税人应纳增值税税额的计算公式、进口货物应纳增值税税额的计算);增值税的征收、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管理。
2. 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的概念;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计算与缴纳。
3. 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的概念;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减免规定、征收缴纳的方式。
第三节 国有资产投入
㈠ 什么是国有资产
国有资产是指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的资产,包括国家依法取得和认定的财产,以及国家以各种形式进行投资所获取的投资收益等。
㈡ 国有资产收入的概念
国有资产收入是指国家凭借其拥有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取得的财政收入,即经营和使用国有资产的单位和个人将其收入的一部分交给资产的所有者。
国有资产收益是国有资产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㈢ 国有资产收入的形式
1.经营性国有资产收入:利润、租金、股利。
2.国有产权转让收入。
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企业经营和国有经济收入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国有静静的战略性改组是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的根本方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国有经济取得收入,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三、 考核知识点
㈠财政收入的概念、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因素、财政收入的形式构成。
㈡税收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㈢税收效应的概念、税收效应的理论分类、税收效应在经济实践中的表现。
㈣税收制度的概念、税制的基本要素。
㈤ 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六)国有资产收入的概念和形式。
四、 考 核 要 求
㈠ 识记:财政收入的概念;税收概念、特征和分类;税收效应的概念;税收制度的概念;纳税人、征税对象和税率的概念;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概念;国有资产收入的概念和形式。
㈡ 分析: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财政收入来自于V的主要形式;税收效应从经济实践上的种种表现。
㈢ 应用:增值税制度的内容、企业所得税制度的内容、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内容。
第三章 解读财政支出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财政支出是政府财政资金的分配和运用过程。本章学习要求达到以下目标:领会财政支出的一般理论,掌握购买性支出的特点和主要内容以及转移性支出的特点和主要内容,深入领会财政支出的原则,认识政府采购制度的重要意义。
二、 课 程 内 容
第一节 财政支出现状分析
㈠ 财政支出规模
财政支出的含义。
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绝对量指标和相对量指标。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1.经济增长,经济效益提高;2.政府干预加强,政府活动范围扩大;3.经济体制和制度;4.政府工作效率5.政治环境、
㈡ 财政支出分类
按国家职能分类;按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分类;按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分类可分为补偿性支出、消费性支出积累性支出;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第二节 购买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的含义。
㈠ 政府公共消费性支出
社会公共消费性支出。社会文教科卫支出。教育支出资金来源分析。科学研究资金来源分析。医疗卫生支出的资金来源分析。
㈡ 政府投资性支出
政府投资性支出的性质。政府投资的特点。政府投资的范围。
第三节 转移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的概念。
㈠ 社会保障支出
社会保障的含义及其存在的依据。
社会保障的特性:保证性、普遍性、公平性、鼓励性、互济性,存储性。
社会保障支出的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民政福利服务、社区服务。
社会保障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社会保障制度概念;西方各国社会保障的共同之处。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
㈡ 财政补贴
财政补贴的概念、性质与分类;财政补贴的作用。
第四节 财政支出管理
㈠ 财政支出的原则
支出总量适度的原则,优化支出结构的原则,讲究支出效益的原则。
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公共劳务收费法。
㈡ 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和政府采购制度的概念;政府采购制度的渊源和特征。
我国实施政府采购制度的现实意义。
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内容。
三、 考核知识点
㈠ 财政支出
㈡ 购买性支出
㈢ 转移性支出
㈣ 财政支出原则
㈤ 政府采购制度
四、 考 核 要 求
㈠识记:
相关概念:财政支出、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制度、财政补贴、政府采购制度。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公共劳务收费法。
基本知识:财政支出的分类、社会保障的特性内容、财政补贴的性质与分类、政府采购制度的特征和基本内容。
㈡分析: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教育支出资金来源分析;科学研究资金来源分析;医疗卫生支出的资金来源分析;政府投资性支出的性质和特点;
㈢领会:社会保障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我国实施政府采购制度的现实意义;
西方各国社会保障的共同之处;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财政支出原则。
㈣应用:成本——效益的分类
第四章 解读政府债务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国债是中央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有偿形式。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领会政府为什么借债,熟悉国债的运行过程,深入理解国债规模的影响因素和衡量方法,熟悉我国国债的种类,了解国债投资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二、 课 程 内 容
第一节 政府为什么借债
㈠ 什么式国债
国债的概念。公债的概念。
㈡ 认识国债
国债产生的条件:有剩余资本、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㈢ 国债的功能
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作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机结合点,形成市场基准利率。
㈣ 国债发行对经济的影响
发行短期债券(国库券)对经济的影响,发行中长期债券对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 国债的运行过程与国债规模
㈠ 国债的发行与偿还
国债的发行条件,国债发行价格,国债发行方式。
国债的偿还方法:一次偿还法,购销偿还法,调换偿还法,比例偿还法。
㈡ 国债的规模
影响国债规模的两种因素:政府偿债能力、社会应债能力。
㈢衡量债务规模的指标
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国债负担率,我国国债规模的综合评价。
第三节 学会国债投资
我国国债种类:凭证式国债,记账式国债,储蓄国债(电子式),无记名(实物)国债。
三、 考核知识点
㈠政府为什么借债
㈡国债的运行过程与国债规模
㈢ 国债的种类
四、 考 核 要 求
㈠ 识记:国债的概念,公债的概念,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国债负担率。
㈡领会:国债产生的条件;国债的功能;国债发行对经济的影响;影响国债规模的两种因素。
㈢应用:国债的发行与偿还;衡量债务规模的指标。
第五章 解读政府预算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政府预算是政府财政的收支计划,也是具有法律性的文件。政府预算管理是财政管理的主要形式和内容。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领会和掌握政府预算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制度内容,了解和熟悉预算外资金的管理要求,深入领会和掌握目前预算管理体制的类型、内容和意义。
二、 课 程 内 容
第一节 认识政府预算
㈠ 政府预算的概念
政府预算的概念,政府预算的功能,政府预算的分类。
㈡ 政府预算的组成
中央政府预算、地方政府预算。
㈢ 政府预算的编制原则
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年度性。
㈣ 政府预算的编制与执行
编制政府预算的程序划分的三个阶段、政府预算的审批、政府预算的执行。
㈤ 政府决算
政府决算的概念,政府决算的编制程序。
第二节 预算外资金
㈠ 预算外资金的概念
预算外资金的概念,预算外资金的特点。
㈡ 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目前我国对预算外资金采取的管理措施:收支两条线。
第三节 预算管理体制
㈠ 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
预算管理体制的两层含义。
㈡ 预算管理体制的类型
我国的预算管理体制经历的几次变革,着重掌握分税制管理体制的实施。
㈢ 分税制
分税制的概念,分税制的主要内容,分税制的意义,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
三、 考核知识点
㈠ 政府预算和政府决算
㈡ 预算外资金
㈢ 预算管理体制
四、 考 核 要 求
㈠ 识记:政府预算的概念、分类和组成, 编制政府预算的程序,政府决算的概念, 预算调整的概念,预算外资金的概念和特点,分税制的概念和主要内容,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的概念和目的。
㈡ 领会:政府预算的编制原则,预算外资金的特点,收支两条线的含义,预算管理体制的两层含义。
㈢分析与应用:分税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第六章 金融概述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属于金融基本理论知识,在全书内容体系中占居重要地位,是学习以后各章知识的重要基础。本章学习要求熟悉金融、货币、信用等制度内容,理解领会利息和利率的经济作用,熟练掌握信用工具的基本知识和运用,认识和深入领会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性质、功能和构成。
二、 课 程 内 容
第一节 认识金融
㈠ 什么是金融
金融的概念。
㈡ 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
金融的基本功能,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的概念、特点。
第二节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㈠ 什么是货币
货币的含义,货币形态。
㈡ 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㈢ 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的概念,货币制度的内容构成,我国的货币制度,我国现行的货币流通制度的内容。
第三节 走进信用世界
㈠ 信用的含义及发展历程
信用的概念,信用的特点,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㈡ 主要信用形式
个人信用的概念、形式。企业信用的概念、组成。政府信用的概念。其他的信用形式。
㈢ 信用工具
信用工具的概念、特征,信用工具的种类。
第四节 利息和利息率
㈠ 利息和利率的定义
利息的定义,利率的定义,利率的换算。
㈡ 利率的种类
单利和复利、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市场利率和公定利率。
㈢ 决定和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
平均利润率,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国际利率水平。
㈣ 利率的作用
利率对投资的作用、利率对经济的作用。
第五节 金融机构体系
㈠ 金融机构及金融机构体系
金融机构的概念、作用,金融机构体系的概念、种类,我国现行的金融机构体系,中小金融机构的概念与发展。
㈡ 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的概念,中央银行产生与发展,中央银行在现代信用制度下的客观必然性,中央银行的性质,中央银行的职能,中央银行的业务,我国的中央银行。
㈢ 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现代商业银行的产生途径、特征,商业银行的性质与职能,我国的商业银行。
㈣ 政策性银行
政策性银行的概念和特点,我国的政策性银行。
三、 考核知识点
㈠ 金融
㈡ 货币与货币制度
㈢ 信用
㈣ 利息和利息率
㈤ 金融机构体系。中央银行、 商业银行 、政策性银行。
四、 考 核 要 求
㈠ 识记:金融的概念,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的概念、特点, 货币制度的概念和内容构成,信用的概念和特点,个人信用的概念、形式,企业信用的概念、组成,政府信用的概念,信用工具的概念、特征,信用工具的种类,利息的定义,利率的定义,单利和复利、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市场利率和公定利率,中央银行的概念,商业银行的概念,政策性银行的概念和特点
㈡ 领会:货币的职能,货币制度的内容构成,我国现行的货币流通制度的内容,信用的主要形式,决定和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中央银行的负债、资产和中间业务,现代商业银行的产生途径、特征,我国的政策性银行的构成。
㈢分析与应用:利率的经济作用,中央银行在现代信用制度下的客观必然性,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商业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第七章 解读商业银行业务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我国商业银行的各类业务内容,深入理解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了解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
二、 课 程 内 容
第一节 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
㈠ 负债业务
资本金业务,存款业务,借款业务。
㈡ 资产业务
现金资产业务的种类,贷款业务的种类,证券投资业务的主要对象和主要目的。
㈢ 中间业务
结算业务,信托业务,代理业务,租赁业务,银行卡业务,服务性业务,代保管业务。
㈣ 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的概念、种类。
第二节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㈠ 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的概念,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
㈡ 流动性原则
流动性的概念,资产流动性,负债流动性。
㈢ 效益性原则
效益性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各方面。
第三节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㈠ 近年来的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信贷业务证券化,电子银行业务,个人理财业务。
㈡ 全球银行业新的变化趋势
金融动荡从一国向另一国传递速度加快,金融市场领域全球扩展,资产性质扑朔迷离,专业化独领风骚,证券化突破瓶颈。
三、 考核知识点
㈠ 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
㈡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㈢ 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
四、 考 核 要 求
㈠ 识记: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贷款业务的种类。证券投资业务的主要对象和主要目的。
㈢分析与应用: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第八章 解读货币供求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货币供求对经济社会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学习本章内容,要求掌握货币流通的形式和货币层次,领会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供应过程、商业银行派生存款的创造过程,分析货币需求的产生,熟悉通胀和通缩的成因及应对措施。
二、 课 程 内 容
第一节 货币流通
㈠ 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
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的区别,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的关系。
㈡ 货币流通的形式
现金流通,非现金流通,现金流通与非现金流通的联系。
㈢ 货币层次的划分
货币层次的划分的含义。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
第二节 货币供给过程分析
㈠ 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供应
基础货币的概念,基础货币的统计,基础货币的构成。
引起基础货币增减的因素以及市场货币流通量的影响。
㈡ 商业银行派生存款的创造
原始存款、派生存款、准备金的概念。
商业银行派生存款的创造过程,影响商业银行派生存款能力的因素。
㈢ 货币供给量的调控
货币供给量的概念,基础货币供应量的调控,货币乘数的调控。
第三节 货币需求分析
㈠ 什么是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的概念。
㈡ 产生货币需求的原因
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人们持有货币还是债券的影响因素。
㈢ 货币流通规律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纸币流通规律。
第四节 解读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㈠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概念,通货膨胀的测定,通货膨胀的成因,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通货膨胀的治理。
㈡ 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的概念,产生通货紧缩的原因,通货紧缩的应对策略。
三、 考核知识点
㈠ 货币流通
㈡ 货币供给过程
㈢ 货币需求
㈣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四、 考 核 要 求
㈠ 识记:现金流通和非现金流通的概念,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基础货币的概念,原始存款、派生存款、准备金的概念,货币供给量的概念,货币乘数,货币需求的概念,通货膨胀的概念 和测定,通货紧缩的概念。
㈡ 领会:货币层次的划分的含义,现金流通与非现金流通的联系,基础货币的构成,引起基础货币增减的因素,影响商业银行派生存款能力的因素,货币供给量的调控,纸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正确理解通货膨胀,
㈢分析与应用:产生货币需求的原因,通货膨胀的成因,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通货膨胀的治理,产生通货紧缩的原因,通货紧缩的应对策略
第九章 解读金融市场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金融市场是货币资金借贷和金融商品交易的场所,在社会经济中具有这重要功能。通过本章学习,要求领会金融市场的特殊性和功能,掌握金融市场的构成,熟悉金融市场的交易活动。
二、 课 程 内 容
第一节 认识金融市场
㈠ 金融市场的内涵
金融市场的概念,金融市场的特殊性。
㈡ 金融市场的功能
融通资金功能,宏观调控的功能,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风险转移与分散的功能。
㈢ 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金融市场的参与者,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金融市场的交易组织方式。
第二节 金融市场结构分析
㈠ 货币市场
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市场,国库券市场,证券回购协议市场。
㈡ 资本市场
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投资基金市场。
㈢ 外汇市场
外汇的概念,汇率级标价方式,外汇交易,全球主要的外汇市场。
㈣ 黄金市场
黄金的认识和用途,黄金市场的内容,黄金投资的方式。
三、 考核知识点
㈠ 金融市场
㈡金融市场结构
四、 考 核 要 点
㈠识记:金融市场的概念,货币市场的概念与构成,资本市场的概念与构成,外汇与汇率,汇率的标价方式
㈡领会:金融市场的特殊性,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货币市场的特点和功能,同业拆借市场的特点,股票的分类,投资基金的特点,
㈢ 分析与应用:金融市场的功能
第十章 财政、金融政策与宏观调控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实施经济宏观调控的两大工具。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明确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熟练掌握财政政策调控的目标和主要工具、货币政策调控的目标和主要工具、深入领会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和配合形式。
二、 课 程 内 容
第一节 宏观调控概述
㈠ 宏观调控的产生
西方国家宏观调控产生的原因和过程。
㈡ 宏观调控的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㈢ 宏观调控的手段
经济调节手段,法律调节手段,行政调节手段。
第二节 财政政策
㈠ 财政政策的概念及类型
财政政策的概念,财政政策的分类。
㈡ 财政政策目标
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的相对稳定,收入合理分配。
㈢ 财政政策工具
政府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财政投资。
第三节 货币政策
㈠ 货币政策的概念及类型
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均衡性货币政策。
㈡ 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总目标,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㈢ 货币政策工具
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第四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调节范围的不同要求两者必须协调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要求两者协调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时滞性不同要求两者协调配合。
㈡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方式
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的搭配。
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的搭配。
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的搭配。
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的搭配。
三、 考核知识点
㈠ 宏观调控
㈡ 财税政策
㈢ 货币政策
㈣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四、 考 核 要 求
㈠识记:财政政策的概念,积极财政政策、紧缩财政政策和均衡性财政政策的概念,“内在稳定器”和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的含义,货币政策的概念,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均衡性货币政策的含义,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㈡领会: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财政政策的分类,财政政策目标和工具,货币政策目标和工具。
㈢分析与应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自考本科配合的形式。
上一篇:2012年江苏自考销售管理(本科段)“销售团队管理”复习大纲 下一篇:2012年江苏自考小学教育(本科段)“中外教育史”复习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