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北 > 考试大纲

湖北省《伦理学》纲

时间:2016-05-06 来源: 责任编辑:txj

  课程名称:伦理学                           课程代号:0032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新编伦理学教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思惟政治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为培育和检修自学应考者掌握伦理学的主要内容而设置的。

  开设《新编伦理学教程》课程,通过对道德的来源和发铺、实质和特色、以及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构造的介绍,加深广大考生对道德的基本理论的理解;通过对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理论的介绍,加深广大考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解;通过对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调控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知识的介绍,加深广大考生对道德品质的培育和形成的理解,从而对伦理学的基本内容有比拟全面的理解。

  《新编伦理学教程》与思惟政治教育专业的其他课程如《哲学》、《大学生思惟道德涵养》等均有紧密的联系:伦理学是哲学的二级学科,学好哲学能增强考生的哲学理论功底,并增强对学生哲学思维方式的训练;《大学生思惟道德涵养》,更能使考生理论联系实际,将伦理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智慧,更好地指点考生的学习和生涯。

  Ⅱ、课程内容与考察目的(考察知识点、考察要求)

  导论 伦理学是研讨道德的科学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和掌握解伦理学的研讨对象和科学定义,理解伦理学的一般研讨方式,掌握和使用伦理学的特殊研讨方式,理解伦理学的使命。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伦理学的研讨对象

  (一)伦理学的历史考察

  伦理学的发生与发铺;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惟的形成和发铺。

  (二)伦理学的研讨对象

  对伦理学研讨对象的不同见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关于伦理学研讨对象的主张。

  (三)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伦理学的基本问题;道德与好处的关系。

  第二节 伦理学的研讨方式

  (一)一般科学的研讨方式

  唯物辩证法;掌握论;体系论;信息论。

  (二)社会科学的研讨方式

  历史的方式;阶级剖析的方式。

  (三)伦理学的特殊研讨方式

  价值剖析的方式;科学抽象的方式;推己及人和自我省察法;心理学、教育学的方式等。

  第三节 伦理学的使命

  (一)探讨道德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

  科学地论证和阐述道德的实质、来源、发铺及其规律;概括和说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形成和规范体系。

  (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可选择的计划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可选择的计划。

  (三)为道德调控提供可操作的方式

  为道德调控提供可操作的方式。

  (四)为个体道德完美提供可参考的途径

  为个体道德完美提供可参考的途径。

  三 考察知识点

  (一)伦理学的发生及其发铺

  (二)伦理学的研讨对象及其科学定义

  (三)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四)伦理学的研讨方式

  (四)伦理学的使命

  四  考察要求

  (一)伦理学的发生及发铺阶段

  1.识记:伦理学的发生的时光及其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发生前的三大发铺阶段。

  2.体会:马克主义伦理学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剖析及其划时期意义。

  (二)伦理学的研讨对象及其科学定义

  1.识记:伦理学的科学定义。

  2.体会: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关于伦理学研讨对象的主张。

  3.简单使用:伦理与道德的关系。

  (三)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1.识记: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2.体会:道德与好处关系的两个方面。

  (四)伦理学的研讨方式

  1.识记:伦理学的研讨方式有那些。

  2.体会:伦理学为什么要坚持价值的剖析方式。

  3.综合使用:什么是推己及人的研讨方式,推己及人在伦理学研讨中何以可能。

  (五)伦理学的使命

  1.识记:伦理学的使命有那些。

  2.体会:伦理学如何匆匆入个体道德的完美。

  第一章 道德实质、特色与社会作用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和掌握道德的实质与含义,理解道德与出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关系,理解道德与政治、法律、宗教等社会意识形式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深刻理解道德特色及其社会作用。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道德的实质

  (一)道德含义

  道德的含义;马克主义伦理学对道德的划定性。

  (二)道德的实质

  伦理思惟史上对道德实质的见地;马克主义的道德实质论。

  第二节 道德与出产力、科学技术

  (一)出产力发铺与科技提高对道德的作用

  出产力与科学技术发铺对道德提高的主要意义及其表示;出产力和科学技术对道德提高的作用的前提;科学技术的发铺和使用对道德提高冲突的表示及其原因。

  (二)现代科技发铺提出的种种道德问题

  现代科技发铺提出的种种道德问题。

  第三节 道德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

  (一)道德与政治

  道德与政治的区别与联系。

  (二)道德与法律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

  (三)道德与文艺

  道德与文艺的区别与联系。

  (四)道德与宗教

  道德与宗教的区别与联系。

  第四节 道德的特色及其社会作用

  (一)道德的基本特色

  道德的基本特色。

  (二)道德在社会发铺中的作用

  对道德作用的过错认识;道德在社会发中的作用及其表示。

  三 考察知识点

  (一)道德含义。

  (二)道德的实质。

  (三)道德与出产力、科学技术的关系。

  (四)道德与政治、法律、文艺和宗教的关系。

  (五)道德的特色及其社会作用。

  四 考察要求

  (一)道德含义

  1.识记:道德的含义。

  2.体会: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道德的划定性。

  (二)道德的实质

  1.识记:道德的实质是什么。

  2.体会:马克主义的道德实质论。

  3.简单使用:使用马克主义的道德实质论评析历史上对道德实质的不同见地。

  (三)道德与出产力、科学技术的关系

  1.识记:出产发铺与科技提高对道德有什么作用,提出了那些道德问题。

  2.体会:(1)出产力与科学技术发铺对道德提高的主要意义及其表示;(2)出产力和科学技术对道德提高的作用的前提。

  3.简单使用:科学技术的发铺和使用对道德基本冲突的表示及其原因。

  4.综合使用:现代科技发铺提出了那些道德问题,如何应对。

  (四)道德与政治、法律、文艺和宗教的关系

  1.识记:道德与政治、法律、文艺和宗教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体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道德与法律各自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五)道德的基本特色

  1.识记:道德特色有那些。

  2.体会:道德在社会发发铺中的作用表示在那些方面。

  2.简单使用:如何对待"道德决议论"和"道德无用论".

  第二章 道德的来源及其历史发铺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道德的来源及发铺历史,理解道德的历史类型,理解道德发铺的规律性,并能对道德发铺规律性的认识批判继承古今中外的道德遗产,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从而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道德的来源

  (一)关于道德来源的若干观点

  几种不同的道德来源说。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来源论

  马克思主义对道德来源的概说及其决议性因素。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类型

  (一) 原始社会的道德

  原始社会道德的内容;原始社会道德的特色。

  (二)奴隶社会的道德

  奴隶主阶级道德的内容和特色;奴隶阶级道德的特色。

  (三)封建社会的道德

  地主阶级道德的内容和特色;农夫阶级道德的特色。

  (四)资产阶级的道德

  资产阶级道德的特色。

  (五)无产阶级道德的发生和发铺

  无产阶级道德发铺的几个阶段及其特色。

  第三节 道德发铺的规律性

  (一) 道德发铺是一个迂归崎岖的螺旋式上升入程

  道德发铺迂归崎岖的表示。

  (二) 道德发铺是一个继承和发铺相统一的入程

  道德批判继承的客观根据。

  (三) 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道德发铺的动力

  阶级斗争对道德推入作用的表示。

  (四) 道德的发铺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

  制约道德发铺的社会因素。

  第四节 道德遗产的批判继承

  (一)坚持"取其精髓,去其糟粕"的方针

  批判继承克扣阶级道德遗产中的积极因素;批判继承历史上劳动听民的道德遗产。

  (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

  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的内容。

  (三)精确认识与处置几种关系

  批判与继承的关系;传统道德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中国传统道德与外国道德的关系。

  三 考察知识点

  (一)道德的来源。

  (二)道德的历史类型。

  (三)道德发铺的规律性。

  (四)道德遗产的批判继承。

  三 考察要求

  (一)道德来源

  1.识记:道德来源的决议因素。

  2.简单使用:剖析比拟关于道德来源的不同观点,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道德来源的阐述。

  (二)道德历史类型

  1.识记:(1)道德发铺的历史类型有那些;(2)无产阶级道德发铺的入程及其每个阶段的特色。

  2.体会:为什么说由原始社会道德过渡到奴隶社会道德是道德的历史提高。

  (三)道德发铺的规律性

  1.识记:道德发铺规律性的表示。

  2.体会:社会因素如何制约道德的发铺。

  (四)道德遗产的批判继承

  1.识记: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内容。

  2.体会:如何处置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3.简单使用:中国传统道德与外国道德的关系。

  4.综合使用:怎样认识和处置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在现时期前提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第三章  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构造与道德建设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社会主义道德的含义及构造,理解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和作用,深刻理解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基本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准则,弄清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面临的难题和问题,理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特色,从而更有效地入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与社会作用

  (一)社会主义道德的含义

  "共产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

  (二)社会主义道德形成的前提

  社会主义道德形成的前提。

  (二)社会主义道德的社会作用

  社会主义道德的社会作用。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德的构造

  (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为什么说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的内容和要求。

  (二)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集体主义原则的内容。

  (三)"五爱"是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规范

  "五爱"的提出;"五爱"的内容。

  (三)社会生涯范畴的道德要求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第三节 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

  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与价值导向的一元;社会主义道德的层次性;我国现阶段道德境界的四个层次。

  (二)鼎力增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动身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入步前辈性和普遍性。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提下的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双重效应及启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

  三 考察知识点

  (一)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与社会作用。

  (二)社会主义道德的构造。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四 考察要求

  (一)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与社会作用

  1.识记:(1)"共产主义道德"的提出与含义;(2)社会主义道德的含义。

  2.体会:(1)社会主义道德形成的前提;(2)社会主义道德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提高作用。

  (二)社会主义道德的构造

  1.识记:(1)社会主义道德的体系构造;(2)"20字基本道德规范";(3)集体主义的总体要求;(4)"五爱".

  2.体会:"五爱"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3.简单使用:社会生涯范畴有那些道德要求。

  4.综合使用:(1)为什么说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2)在高扬个性的当今时期下,如何坚持和发扬集体主义。

  (三)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

  1.识记:(1)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点思惟;(2)我国道德境界有那些层次。

  2.体会:(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2)个体成员价值多元化的原因。

  3.简单使用:(1)如何坚持公正与效力相统一;(2)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的过错和危害。

  4.综合使用:(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提下如何入行道德建设;(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提下,如何坚持义利统一。

  第四章 教师职业与教师职业道德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全面理解教师职业的价值,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铺,以及教师职业道德的特色和社会功能。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师职业的价值

  (一)职业与教师职业

  职业的含义;教师职业的特色。

  (二)教师职业的价值

  教师职业的价值。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发铺

  (一)教师职业道德发生于教育劳动实践

  教育劳动实践中教师与学生的对立统一关系。

  (二)教师职业道德由教师劳动的特色决议

  教师职业劳动的特色。

  (三)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形成和发铺

  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前提和发铺入程。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色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一般特色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色。

  (二)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特色

  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特色。

  第四节 教师道德的社会功能

  (一)对教育入程的调节作用

  教师道德对教育入程的调节作用的表示。

  (二)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教师道德对学生教育作用的表示及其阶段性。

  (三)对社会生涯的作用

  教师道德对社会生涯的作用。

  三 考察知识点

  (一)教师职业的价值。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发铺。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特色。

  (四)教师道德的社会功能。

  四 考察要求

  (一)教师职业的价值

  1.识记:职业的含义。

  2.体会:教师职业的特色和价值。

  3.简单使用:为什么说教育手腕的现代化并没有弱化教师的职业道德的价值。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发铺

  1.识记:(1)教师职业劳动的特色;(2)社会主义的师德原则。

  2.体会:为什么教师职业道德发生于劳动实践。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特色

  1.识记:教师职业道德的特色。

  2.体会: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特色。

  (四)教师道德的社会功能

  1.体会:教师道德通过那些途径对社会发生影响。

  第五章 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质与基本构成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一般实质和特殊实质及其基本构成,更好地舆解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从而自觉地遵循教师职业道德的各项详细规范要求。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一般实质

  (一)教师职业道德由社会经济关系决议

  经济关系如何决议教师职业道德;经济关系对教师职业道德决议作用的表示。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由教育劳动的实质和目的决议

  教育劳动的实质和目的;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劳动之间的相互的关系。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实质

  (一)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的含义;教师职业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上层建筑如何为经济基本服务;教师增强道德涵养的途径。

  (二)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含义;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教师职业道德特殊性的体现。

  (三)教师职业道德是从教育活动的特殊好处关系中引申出来

  教师职业道德如何从教育活动中体现出来;教师职业道德实质的表述。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构成

  (一)教师职业幻想

  职业幻想的含义;在教师职业选择问题上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如何实现教师的职业幻想。

  (二)教师职业义务

  教师职业义务的含义;教师职业义务与职业义务之间的关系;如何将教师职业义务和职业义务转换为道德义务。

  (三)教师职业立场

  教师职业立场的含义;教师如何树立积极自动的劳动立场。

  (四)教师职业纪律

  职业纪律与职业道德的关系;教师职业纪律的含义;教师如何做到模范遵照职业纪律。

  (五)教师职业技能

  教师职业技能的含义;科学技术的趋势与特色;科学技术的形势对教师职业技能提出的要求。

  (六)教师职业良心

  职业良心的含义;教师职业良心与教师职业义务的区别;教师职业良心在教师职业道德中的特殊意义;如何培育和增强教师的职业良心。

  (七)教师职业风格

  职业风格。教师优秀职业风格的要求。

  (八)教师职业声誉

  职业声誉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教师职业声誉的含义及其作用;教师如何绝力发明职业声誉。

  三 考察知识点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质。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构成。

  四 考察要求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质

  1.识记:(1)教师职业道德的一般实质;(2)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实质。

  2.体会:如何理解教师职业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议的。

  3.简单使用:教师职业道德是如何从教育活动中引申出来的。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构成

  1.识记:(1)教师职业纪律的含义;(2)职业良心的含义。

  2.体会:(1)在教师职业选择问题上要注意的几个问题;(2)如何将教师职业义务和职业义务转换为道德义务。

  3.简单使用:当代科学技术的趋势与特色,对教师职业技能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

  4.综合使用:教师职业良心在教师职业道德中的特殊意义,如何培育和增强教师的职业良心。

  第六章 教师职业与职业道德要求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教师职业关系的特色和内容,理解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内容,妥善处置教育教授教养入程中的各种关系,模范遵照教师道德的各项要求,作一个及格而优秀的教师。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职业关系与教师职业关系

  (一)职业关系概述

  职业关系的内容。

  (二)教师职业关系的特色和内容

  教师职业关系的特色;教师职业关系的内容。

  第二节 职业关系与教师职业关系中的道德要求

  (一)忠于职守,乐为教育奉献

  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的主要意义。

  (二)培育新型的及格人才

  如何培育新型的及格人才。

  (三)钻研业务,提高教育质量

  如何钻研业务,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

  (四)树立师表形象,为教师职业增辉

  怎样才能做到为人师表。

  第三节 教师与学生关系中的道德要求

  (一)树立现代教育的科学学生观

  现代教育中什么样的学生观才是科学的学生观。

  (二)酷爱学生,严厉要求

  教师怎样掌握合理严厉的要求。

  (三)理解、尊敬学生,理解、信赖学生

  怎样才能理解、信赖学生。

  (四)教授教养相长,师生互动

  怎样才能形成教授教养相长、师生互动的良好局势。

  第四节 教师与其他人际关系中的道德要求

  (一)教师与同行及引导关系——相尊相学

  教师如何处置好与同行及引导的关系。

  (二)教师与学生家长——相互沟通,亲密配合

  教师如何与家长配合,以求更佳的教育后果。

  (三)教师与社会——使用环境,共同育人

  教师如何使用环境更好的育人。

  三 考察知识点

  (一)教师职业关系。

  (二)职业道德要求。

  四 考察要求

  (一)教师职业关系

  1.识记:(1)职业关系的内容。

  2.体会:教师职业关系的特色及内容。

  (二)职业道德要求

  1.识记: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内容。

  2.体会:(1)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的主要意义;(2)如何钻研业务,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3)如何才能做到为人师表;(4)教师道德基本内容中,那些是最主要及核心的道德要求。

  3.简单使用:(1)如何培育新型的及格人才;(2)现代教育中什么样的学生观才是科学的学生观。

  4.综合使用:在现时期前提下,教师怎样掌握对学生既合理又严厉的要求。

  第七章 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实质特色及其相互关系,理解社会道德内化的前提和入程,理解个体道德品质的特色和构造,理解个性心理品质的内在构成与外在表示,从而培育学生良好的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

  (一)社会道德的实质与特色

  社会道德的概念;社会道德的特色。

  (二)个体道德的实质与特色

  个体道德概念;个体道德的实质与特色。

  (三)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关系

  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社会道德的内化

  (一)社会道德内化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道德内化;社会道德内化的必要性。

  (二)社会道德内化的前提

  道德内化的前提。

  (三)社会道德内化的入程

  道德内化入程的两个方面。

  第三节  个体道德品质

  (一)个体道德品质的含义与特色

  道德品质的含义;道德品质的特色。

  (二)个体道德品质的构造

  个体道德品质的构造。

  (三)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优秀道德品质

  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六项优秀道德品质。

  第四节  个性心理品质

  (一)个性心理品质及其内在构成

  个性心理品质的含义及内在构成;个性心理的要素;个性心理倾向性的构成要素。

  (二)个性心理品质的特色

  个性心理品质的特色。

  (三)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外在表示

  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外在表示。

  (四)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

  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

  三 考察知识点

  (一)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

  (二)社会道德的内化。

  (三)个体道德品质。

  (四)个性心理品质。

  四 考察要求

  (一)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

  1.识记:(1)个体道德的实质与特色;(2)社会道德的实质与特色。

  2.简单使用: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的相互关系。

  (二)社会道德的内化

  1.识记:道德内化的概念。

  2.体会:社会道德内化的必要性和前提。

  3.简单使用:道德内化入程的两个方面。

  (三)个体道德品质

  1.识记:道德品质的含义。

  2.体会:道德品质的特色。

  3.简单使用:个体道德品质的构造。

  4.综合使用: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那些优秀道德品质。

  (四)个性心理品质

  1.识记:个性心理品质的含义、构成及特色。

  2.综合使用:良好个性心理品质有那些表示,如何才能培育和坚持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第八章 道德行为选择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道德行为选择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道德行为选择中的自由与义务,以及道德行为选择入程的实现,从而更好地入行道德行为的选择。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道德行为选择的机制

  (一)道德行为选择的界定

  道德行为选择的界定;道德行为选择的主要意义。

  (二)道德行为选择的心理机制

  道德行为选择的心理机制;认识的选择性;感情与情感的关系。

  (三)道德行为选择的社会机制

  价值冲突;在价值冲突中做出精确选择的基本途径。

  第二节 道德行为选择的自由与义务

  (一)道德行为选择与人的自由

  道德行为选择与人的自由的关系。

  (二)道德行为选择的义务

  非马克思主义的义务观;马克思主义对道德行为选择的义务的阐述。

  第三节 道德行为选择的实现

  (一)道德行为选择的划定性

  道德行为选择的划定性的含义;道德行为选择的划定性的内容。

  (二)道德行为选择的入程

  行为念头的选择;行为目的的选择;行为手腕的选择。

  三 考察知识点

  (一)道德行为选择的机制。

  (二)道德行为选择的自由与义务。

  (三)道德行为选择的实现。

  四 考察要求

  (一)道德行为选择的机制

  1.识记:道德行为选择的界定。

  2.体会:道德行为选择的主要意义。

  3.简单使用:道德行为选择中知、情、意的作用与关系。

  4.综合使用:如何在价值冲突中做出精确的行为选择。

  (二)道德行为选择的自由与义务

  1.体会:道德行为选择与人的自由的关系。

  2.简单使用:(1)辨析几种"非马克思主义的义务观".(2)如何理解道德行为选择中的自由与义务。

  (三)道德行为选择的实现

  1.识记:道德行为选择的划定性。

  2.简单使用: 道德行为选择的入程。

  第九章  社会道德调控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理解社会道德调控机制的构成和作用,理解道德教育的入程与特性、方式和途径,理解道德评价的尺度和根据,理解道德涵养的方式和途径,并弄清道德教育、道德评价及道德涵养在实现道德的社会调控功能中的作用与位置,从而更有效地发挥道德的社会调控功能。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道德调控机制

  (一)社会道德调控机制的构成

  社会道德调控机制的含义;软调控与硬调控的关系。

  (二)道德调控机制的特殊作用

  道德调控基本含义;道德调控的特殊作用。

  (三)道德万能论与道德无用论评析

  道德万能论;道德无用论。

  第二节 社会道德教育

  (一)道德教育的入程与特性

  道德教育的含义;道德教育的意义;道德教育入程中的几个环节;道德教育的特色。

  (二)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式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第三节 道德评价

  (一)道德评价及其社会调控功能

  道德评价的含义;自我道德评价与社会道德评价;道德评价的社会调控功能。

  (二)道德评价的尺度和根据

  道德评价的尺度;道德评价的根据。

  第四节 道德涵养

  (一)道德涵养及其实质

  道德涵养的含义;道德涵养的实质。

  (二)道德涵养的方式及其途径

  道德涵养的方式;道德涵养的途径。

  (三)道德涵养与幻想人格的锻造

  人格的三层次;道德涵养与幻想人格的关系。

  三 考察知识点

  (一)社会道德调控机制。

  (二)社会道德教育。

  (三)道德评价。

  (四)道德涵养。

  四 考察要求

  (一)社会道德调控机制

  1.识记:(1)社会道德调控机制的含义;(2)道德调控基本含义。

  2.体会:(1)道德调控的特殊作用;(2)软调控与硬调控的关系。

  3.简单使用:评析道德万能论与道德无用论。

  (二)社会道德教育

  1.识记:道德教育的含义。

  2.体会:道德教育的意义和特色。

  3.简单使用: (1)道德教育的几个基本环节; (2)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式。

  (三)道德评价

  1.识记:道德评价的含义。

  2.体会:道德评价的社会调控功能的表示。

  3.简单使用: 社会道德评价的尺度是什么,有没有客观根据。

  (四)道德涵养

  1.识记:道德涵养的含义。

  2.体会:道德涵养的实质。

  3.简单使用: 人格的三层次及道德涵养与幻想人格的关系。

  4.综合使用:结合自身实际,谈谈道德涵养的方式和途径。

  第十章 人生观与人生价值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什么是人生,什么是人生观和人生价值观,以及人生价值的基本内容和实现前提,树立精确的人生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入行人生价值的选择,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人生与人生观

  (一)人生的被动与自动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人生的界定。

  (二)人生观及其类型

  人生观的含义;几种主要的人生观。

  (三)人生观与人生哲学

  人生哲学及其特色。

  第二节 人生价值观

  (一)价值与价值观

  价值的含义和特色;价值观;价值观的作用。

  (二)人生价值观及其形成

  人生价值观的含义;人生价值观的形成。

  (三)树立精确人生价值观的意义

  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树立精确人生价值观的意义。

  第三节 人生价值的基本内容

  (一)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人生价值的含义;人的社会价值;人的自我价值;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人生的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

  人生的外在价值;人生的内在价值;人生的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辩证统一。

  (三)人生的现有价值与应有价值

  人生的应有价值;人生的现有价值。

  第四节 人生价值的选择与实现

  (一)人生价值的选择

  人生价值选择;价值目的在人生价值实现中的主要作用。

  (二)人生价值实现的前提

  人生价值实现的主观前提;人生价值实现的内在前提;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前提。

  (三)在斗争立异中实现人生价值

  立异的内涵;如何在斗争立异中实现人生价值。

  三 考察知识点

  (一)人生与人生观。

  (二)人生价值观。

  (三)人生价值。

  (四)人生价值的选择与实现。

  四 考察要求

  (一)人生与人生观

  1.识记:人生观的含义。

  2.体会:(1)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人生的界定;(2)人生哲学及其特色。

  3.简单使用: 鉴别几种主要的人生观。

  (二)人生价值观

  1.识记:(1) 价值;(2) 价值观;(3)人生价值观;(4)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

  2.体会:价值观的作用。

  3.综合使用: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树立精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人生价值

  1.识记:人生价值的含义。

  2.体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四)人生价值的选择与实现

  1.识记:立异的内涵。

  2.体会:价值目的在人生价值实现中的主要作用。

  3.简单使用:人生价值实现的前提。

  4.综合使用: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Ⅲ、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划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落实,现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提出详细实施要求。

  一 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自学考试规划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色而制订的。目的在于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的考试命题入行指点和划定。自学考试大纲是编写自学考试教科书和辅导书的根据,是社会助学组织入行自学辅导的根据,是自学者学习教科书、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水平的根据,也是入行自学考试命题的根据。

  二 自学考试大纲与教科书的关系

  自学考试大纲是入行学习和考察的根据,教科书是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科书内容是大纲所划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铺和发挥。

  大纲与教科书所体现的课程内容应基本一致。大纲里面的课程内容和考察知识点,教科书里面一般也应有;教科书里面有的内容,大纲里不绝对体现。若教科书中的内容与大纲要求不一致,以大纲为准。

  三 关于自学教科书与主要参考书

  1.指定教科书:《伦理学》(1989年版),罗国杰主编,人民出版社(暂定)

  推举教科书:《新编伦理学教程》,李春秋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参考读物:(1)《伦理学》,罗国杰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2)《新伦理学》,王海明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四 关于自学要求与自学方式的指点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根据专业考试规划和专业培育目的而肯定的。课程基本要求还明白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掌握的水平。基本要求中的知识点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部门。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水平、课程考察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察的主要内容。原著阅读法是学习本门课程的主要方式,考生应根据实际可能,恰当阅读原文。本课程学分数为2分。

  五 关于考察内容和目的的说明

  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是考察内容。课程中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考察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划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察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因为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位置、作用以及知识自身内容的特色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离依照四个认知层次肯定其考察要求。这四个层次分离是:

  识记:要求考生理解本课程中的名词、概念、观点、知识的含义,并能够精确认识或识别。

  体会:要求在识记的基本上,能掌握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主要政治活动,掌握有关概念、主张的区别与联系。

  简单使用:要求在体会的基本上,使用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方式中的少量知识点,剖析和解决一般理论或实际问题。

  综合使用:要求考生在简单使用的基本上,使用本课程划定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剖析和解决轻微庞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六 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明白本课程的性质与设置要求,根据本大纲划定的考试内容和考察目的,掌握指定教科书的基本内容,对自学者入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掌握精确的学习方式,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倾向,体现社会助学的精确导向。

  2.要精确处置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使用才能的关系。要恰当联系实际,绝力引导自学应考者将基本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剖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提高应试者的马克思主义认识水平。

  3.要精确处置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和一般之分,而考试内容则是全面的,分布到各章。社会助学者应指点自学应考者对教科书入行体系全面的温习,在全面辅导的基本上,凸起重点,把重点辅导与统筹一般相结合。切忌孤立地抓重点,把自学者引向猜题押题。

  七 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划定的考试内容和考察目的,来肯定考试范围和考察要求,不要任意扩铺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下降考察要求。考试命题要覆盖各章,并恰当凸起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2.本课程的考试命题对不同才能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20%左右,理解占30%,使用占50%左右。

  3.试题要合理部署难度构造。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本课程的考试采取笔试方式入行。

  4本课程考尝尝卷采取的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说明题、简答题、阐述题等题型。

  5本课程考试时光为150分钟,试题量应以中等水平的自学应试者在划定时光内答完全体试题并略有复查时光为度。

  附录:题型举例

  一、 单项选择题 (被选谜底中只要一个是精确的,将其选出)

  1.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换和内化搞定的最终标志是 (    )

  A道德行为  B道德习性  C 道德品质  D道德感情

  2.以下哪项不是伦理学的特殊研讨方式()

  A价值剖析法  B推己及人法  C 自我省察法  D阶级剖析法

  二、 多项选择题 (被选谜底中致少有一个是精确的,将其选出)

  1.道德调控的途径主要有(     )

  A道德教育  B道德评价  C道德奖惩  D道德涵养  E道德选择

  2.以下那些不属于个性心理倾向性的构成要素(     )

  A需要   B气质   C念头   D才能   E气质

  三、 名词说明题

  1. 道德

  四、辨析题

  1.有用即为善。

  五、简答题

  1. 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那些优秀道德品质?

  六、阐述题

  1. 什么是价值冲突,如何在价值冲突中做出精确的行为选择?

  信息来源:湖北自学考试在线

上一篇:湖北省自学考试伦理学等127门课程纲 下一篇:湖北《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纲

培训项目

今日焦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