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黑龙江 > 考试大纲

2012年黑龙江自考石油工程(专科)“普通物理学”复习大纲

时间:2016-05-06 来源:无忧自考网 责任编辑:txj

普通物理学考试自考本科大纲
(课程代码 7732)
 
普通物理学考试大纲
适用专业:石油工程(独立本科段、专科);
化学工程(独立本科段)
学    时:128

一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石油工程、地球物理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学会科学的思考方法,提高综合分析能力,能够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为学习本专业知识和今后的实际应用打下必要的物理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根据专业的需要,本课程把力学、热学、电场和磁场、振动和波动四个章节作为重点学习对象,量子物理一章作为一般性了解。对于前四章中的一些基本物理概念和规律,要求熟练掌握。对重要物理公式所涉及的现象和有关实验,应能对它们进行定性解释,还应知道与问题直接有关的物理量和公式的物理意义。对于应用性较强的知识点应深刻理解,反复练习,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

三、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  质点的运动(5学时)
(一)学习目标
掌握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描述质点运动及运动变化的物理量。理解运动方程的物理意义及作用,掌握运用运动方程确定质点的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方法,以及已知质点运动的加速度和初始条件,求速度、运动方程的方法。计算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速度和加速度,以及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的角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了解一般曲线运动中的加速度。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质点  参考系  运动方程(1学时)
1.质点、参考系、坐标系的概念
2.空间和时间的概念
3.运动方程
第二节  位移  速度  加速度 (1学时)
1.位置矢量、位置、速度的数学描述及物理意义
2.速度、加速度的数学描述及物理意义
3.根据加速度求解运动方程
第三节  圆周运动及其描述(1学时)
1.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的描述及物理意义
2.角位置、角位移、平均角速度、角加速度的概念
3.线量和角量之间的关系
4.角速度、角加速度的计算
第四节  曲线运动方程的矢量形式(1学时)
1.矢量的数学概念
2.圆周运动的矢量描述
3.抛体运动方程的矢量形式
4.抛体的运动方程应用
第五节  运动描述的相对性  伽利略坐标变换(1学时)
1.伽利略变换
2.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
3.速度变换定理
4.加速度变换及公式
5.相对速度的应用
(三)  考核知识点
1.速度、加速度的描述
2.直线运动方程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3.圆周运动的描述方法
4.圆周运动方程的应用
5.绝对速度、相对速度的概念
6.相对速度的应用
(四)  考核要求
1.识记
(1)质点、参考系、坐标系的概念
(2)空间和时间的概念
(3)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4)速度和加速度变换定理
(5)角位置、角位移、平均角速度、角加速度的概念
2.领会:
(1)直线运动方程
(2)圆周运动的矢量描述
(3)抛体运动方程的矢量形式
(4)伽利略变换
(5)速度、加速度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3.简单应用
(1)直线运动方程的应用
(2)圆周运动方程的矢量描述
(3)抛体运动方程的应用
4.综合应用
(1)速度变换定理的应用
(2)加速度变换的应用
第二章  牛顿运动定律(9学时)
(一)学习目标
掌握牛顿运动三定律的基本内容及其适用条件,学会应用应用牛顿运动定律的解决解决实际问题;充分领会动量定律、动能定律;能用微积分方法求解变力作用下的简单质点动力学问题。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1学时)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的物理意义
2.惯性参考系的概念
3.牛顿第三定律的物理意义及公式
第二节 常见力和基本力(1学时)
1.重力
2.弹力
3.摩擦力
4.万有引力
5.电磁力
6.强力
7.弱力
第三节  牛顿运动第二定律及其微分形式(1学时)
1.牛顿第二定律的物理意义及数学表达式
2.力的叠加原理
3.牛顿运动第二定律的微分形式
第四节  牛顿运动定律应用举例 (1学时)
1. 常力作用下的连接体问题
2. 变力作用下的单体问题
第五节  牛顿运动定律积分形式之一:动量定理(2学时)
1.动量、冲量的物理意义
2.动量定理的物理意义及数学表达式
3.变质量物体的运动方程
4.动量定理的应用
第六节  牛顿运动定律积分形式之一:动能定理(2学时)
1. 功的概念
2.点积的概念及其微分表达式
3.功率的概念
4.能量的物理意义
5.牛顿第二定律的又一积分形式(动能定理)
6.动能定理的应用
第七节 非惯性力  惯性力(1学时)
1.非惯性系
2.惯性力的概念
3.惯性力的应用
(三)  考核知识点
1.运动三定律的物理意义
2.常力作用下的连接体问题
3.变力作用下的单体问题
4.动能定理、动量定理的物理意义及表达式
5.动能定理、动量定理的应用
4.惯性力的概念及应用
(四)  考核要求
1.识记
(1)惯性参考系的概念
(2)常见力和基本力
(3)牛顿运动第二定律的微分形式
(4)动量、冲量的物理意义
(5)功的概念
(6)点积的概念及其微分表达式
(7)功率的概念
(8)非惯性系
2.领会
(1)牛顿运动第一定律
(2)牛顿运动第二定律
(3)牛顿运动第三定律
(4)力的叠加原理
(5)变质量物体的运动方程
(6)能量的物理意义
(5)动能定理
(6)动量定理
3.简单应用
(1)常力作用下的连接体问题牛
(2)变力作用下的单体问题
(3)动能定理
(4)动能定理
4.综合应用
(1)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2)动能定理、动量定理、运动方程相结合的综合问题

第三章  运动的守恒定律(8学时)
(一) 学习目标
掌握功的概念,能计算变力的功,理解保守力作功的特点及势能的概念,会计算万有引力、重力和弹性力的势能。掌握动能定理、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掌握运用守恒定律分析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了解完全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的特点。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保守力(1学时)
1.保守力概念及物理意义
2.成对力的功
3.势能:重力势能、引力势能、弹性势能
4.势能曲线
第二节 功能原理(1学时)
1.质点系统动能定理
2.系统的功能原理
3.功能原理的应用
4.能量守恒定律在流体力学中的应用(伯努利方程)
第三节 机械能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1学时)
1.机械能守恒定律
2.能量守恒定律
3.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第四节 质心  质心运动定律  动量守恒定律  火箭飞行(1学时)
1.质心的概念
2.质心位置的直角坐标定义
3.重心和质心的区别
4.质心运动定理
5.动量守恒定律
6.火箭飞行原理
7.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第五节 碰撞  (1学时)
1.碰撞的分类
2.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
3.完全弹性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
4.碰撞中的力和能
5.碰撞的简单应用
第六节 质点的角动量和角动量守恒定律(1学时)
1.角动量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
2.角动量守恒定律及矢量表达式
3.角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第七节 质点在有心力场中的运动 (1学时)
1.该节不作为授课内容
第八节 对称性和守恒定律 (1学时)
1.该节不作为授课内容
(三) 考核知识点
1.保守力做功的特点
2.功能原理及应用
3.能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4.角动量的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四)  考核要求
1. 识记
(1)保守力概念及物理意义
(2)成对力的功
(3)势能:重力势能、引力势能、弹性势能
(4)势能曲线
(5)质心的概念
(6)质心位置的直角坐标定义
(7)碰撞的分类
(8)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
(9)碰撞中的力和能
(10)角动量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
2.领会
(1)系统的功能原理
(2)机械能守恒定律
(3)能量守恒定律*
(4)质心运动定理
(5)火箭飞行原理
(6)碰撞中的力和能
3.简单应用
(1)功能原理的应用
(2)能量守恒定律在流体力学中的应用
(3)碰撞的简单应用
4.综合应用
(1)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的综合应用
(2)质心运动定理的综合应用
(3)角动量的守恒定律应用
第四章  刚体的运动(7学时)
(一)学习目标
理解刚体的概念,了解平动和转动的特点。理解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等概念。理解角量与线量的关系。理解力矩和转动惯量的概念,初步掌握定轴转动刚体的转动定律及其简单应用。理解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动量概念,掌握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刚体的平动、转动和定轴转动(1学时)
1.刚体
2.平动和转动
3.刚体的定轴转动
4.角速度矢量
5.刚体转动的应用
第二节  刚体的角动量 转动动能  转动惯量(1学时)
1.刚体的角动量
2.刚体的转动动能
3.转动惯量的计算
4.转动惯量的应用
第三节  力矩  刚体的转动定律(1学时)
1.力矩
2.定轴转动规律及公式
3.定轴转动规律的应用
第四节  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1学时)
1.力矩的功
2.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
3.刚体的重力势能
4.刚体的重力势能应用
第五节  刚体的自由度 (1学时)
1.自由度
第六节  定轴转动刚体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1学时)
1.定轴转动刚体的角动量定理
2.定轴转动刚体的角动量守恒定律
2. 角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第七节  进动  (1学时)
1.进动现象
2.进动角速度
3.回转效应
(三)  考核知识点
1.刚体的平动、转动和定轴转动
2.刚体的角动量、转动动能、转动惯量
3. 力矩
4. 刚体的转动定律
5.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
6.自由度
7.定轴转动刚体的角动量定理
8.角动量守恒定律
9.进动和回转效应
(四)  考核要求
1.识记
(1)刚体及刚体的平动和转动
(2)刚体的定轴转动
(3)角速度矢量
(4)刚体的角动量、刚体的转动动能
(5)力矩、力矩的功
(6)自由度
(7)进动现象、进动角速度、回转效应
2.领会
(1)定轴转动规律
(2)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
(3)定轴转动刚体的角动量定理
(4)定轴转动刚体的角动量守恒定律
3.简单应用
(1)刚体转动的应用
(2)转动惯量的应用
(3)刚体的重力势能应用
4.综合应用
(1)定轴转动刚体的角动量定理的综合应用
(2)定轴转动刚体的角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第五章  相对论基础
   本章不作为授课内容
第六章 气体动理论(11学时)
(一)学习目标
掌握气体分子运动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了解气体动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掌握大量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三种统计速率,并能进行简单计算。领会平衡态的含义。领会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的微观实质及统计意义。能运用压强公式和温度公式计算相关宏观量及微观量的平均值。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状态  过程  理想气体(1学时)
1.气体的状态参量
2.平衡态和平衡过程
3.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4.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的应用
第二节 分子热运动和统计规律(1学时)
1.布朗运动现象
2.分子热运动的特征
3.分布函数和平均值(归一化方法)
第三节 气体动理论的压强公式(1学时)
1.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
2.速率分布函数
3.理想气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第四节 理想气体的温度分布(1学时)
1.温度的本质和统计意义
2.气体分子的方均根速率
3.气体方均根速率的应用
第五节 能量均分定理  理想气体的内能(1学时)
1.分子的自由度
2. 能量均分定理
3.理想气体的内能
第六节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1学时)
1.分子速率的试验测定
2.麦克斯韦速度速度分布率
3.速率分布的三个统计值
4.速率分布简单应用
第七节  玻尔兹曼分布率  重力场中的粒子按高度的分布(1学时)
1. 玻尔兹曼分布率
2.重力场中的粒子按高度的分布
第八节  分子的平均碰撞次数及平均自由程(1学时)
1.分子的平均碰撞次数
2.分子的平均自由程
第九节  气体内的迁移现象 (1学时)
1. 迁移现象、粘滞现象
2.热传导现象
3.扩散现象
4.气体内迁移现象的统一处理
第十节  真实气体  范德瓦尔斯方程 (1学时)
1.真实气体的等温线、临界压强、临界温度的概念
2.范德瓦尔斯方程
3.范德瓦尔斯方程等温线和真实气体的等温线
4.临界点
第十一节  状态和相变  (1学时)
1.相变
2.气体的汽化过程
3.固体的熔解、汽化、升华
4.三相点
(三)  考核知识点
1. 状态  过程  理想气体
2. 分子热运动和统计规律
3.气体动理论的压强公式
4.理想气体的温度分布(
5.能量均分定理、理想气体的内能
6.麦克斯韦速率分布
7.分子的平均自由程
8.状态和相变
(四)  考核要求
1.识记
(1)气体的状态参量
(2)平衡态和平衡过程
(3)布朗运动现象
(4)分子热运动的特征
(5)研究气体分布的归一化方法
(6)速率分布函数
(7)理想气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8)气体分子的方均根速率
(9)分子的自由度
(10)分子速率的试验测定
(11)麦克斯韦速度速度分布率
(12)速率分布的三个统计值
(13)玻尔兹曼分布率
(14)重力场中的粒子按高度的分布
(15)分子的平均碰撞次数
(16)分子的平均自由程
(17)迁移现象、粘滞现象热传导现象
(18)真实气体的等温线、临界压强、临界温度的概念
2.领会
(1)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2)理想气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3)温度的本质和统计意义
(4)能量均分定理
(5)理想气体的内能
(6)范德瓦尔斯方程
(7)范德瓦尔斯方程等温线和真实气体的等温线
(8)三相点
3.简单应用
(1)气体分布函数和平均值
(2)理想气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3)气体方均根速率的应用
(4)速率分布简单应用
4.综合应用
(1)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的应用
(2)气体分布函数和平均值
第七章  热力学基础(9学时)
(一)学习目标
深刻领会功、内能、热量、循环过程、卡诺循环及循环效率等概念。深入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物理意义及其数学表达式。学会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进行理想气体等温过程、等压过程、等容过程、绝热过程中功、热量、内能增量的计算。了解循环过程的应用,知道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1学时)
1.热力学过程
2.功、热量和内能
3. 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二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于理想气体的等值过程的应用(1学时)
1.等体过程、气体的摩尔定体热容
2.等压过程、气体的摩尔定压热容
3.迈耶公式
4.等温过程
5.等压过程、等温过程的简单应用
第三节  绝热过程(1学时)
1. 绝热过程
2.绝热过程方程的推导
3.绝热过程方程的应用
第四节  焦耳-汤姆逊试验  真实气体的内能(1学时)
1.焦耳-汤姆逊试验
2.真实气体的内能
第五节  循环过程  卡诺循环 (1学时)
1.循环过程
2. 卡诺循环
3. 奥托循环
4. 热机的简单计算
第六节  热力学第二定律 (1学时)
1.热力学第二定律
2.热力学两种描述的等价性
第七节  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 卡诺定理(1学时)
1.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
2.卡诺定理
3.卡诺定理的证明
第八节  熵  (1学时)
1.熵的存在及定义的引出
2.自由膨胀的不可逆性
3.玻尔兹曼关系
4.玻尔兹曼关系的应用
(一) 熵增加原理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  (1学时)
1.熵增加原理
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
3.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
4.熵增与能量退化
5.熵增与热寂
 (三)  考核知识点
1. 热力学第一定律
2. 等体过程
3.等压过程*
4.等温过程
5.绝热过程
6.真实气体的内能
7.卡诺循环
8.热力学第二定律
9.卡诺定理
10.熵
11.玻尔兹曼关系
12.熵增加原理
(四)  考核要求
1.识记
(1)热力学过程
(2)功、热量和内能
(3)等体过程、气体的摩尔定体热容
(4)等压过程、气体的摩尔定压热容
(5)迈耶公式
(6)焦耳-汤姆逊试验
(7)循环过程
(8)热力学两种描述的等价性
(9)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
(10)熵的存在及定义的引出
(11)自由膨胀的不可逆性
(12)熵增与能量退化
(13)熵增与热寂
2.领会
(1)热力学第一定律
(2)绝热过程方程的推导
(3)卡诺循环
(4)热力学第二定律
(5)卡诺定理
(6)卡诺定理的证明
(7)玻尔兹曼关系
(8)熵增加原理
(9)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
3.简单应用
(1)等压过程、等温过程的简单应用
(2)绝热过程方程的应用
(3)热机的简单计算*
4.综合应用
(1)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
第八章  真空中的静电场(9学时)
(一)学习目标
    掌握真空中静电场的的基本特征,深刻领会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概念。学会应用场强叠加原理、高斯定理和场强环路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电荷  库仑定律(1学时)
1.电荷、电荷量
2.电荷守恒定律
3.电荷的量子化
4.库仑定律、点电荷的概念
5. 电场力的叠加原理
6.库仑定律的应用
第二节  电场  电场强度(2学时)
1.电场、电场力
2.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公式
3.场强的叠加原理及其计算
4.场强叠加原理的应用
5.电场线
第三节  高斯定理(2学时)
1.电场强度通量的概念及公式
2.高斯定理
3.高斯定理的应用
第四节  静电场的环路定理  电势(2学时)
1.静电场的环路定理、势场
2.电势
3.电势的计算
第五节  等势面  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的关系 (1学时)
1.等势面
2.电场强度和电势梯度的关系
3.应用电势分布计算场强
第六节  带电粒子在静电场中的运动 (1学时)
1.电偶极子在均匀外电场中的受力情况
2.电偶极子在不均匀外电场中的受力情况
(三)  考核知识点
1. 电荷
2. 电荷量
3.电荷的量子化
4.库仑定律
5.点电荷的概念
6.电场力的叠加原理
7.电场
8.电场力
9.电场强度
10.场强的叠加原理
11.电场线
12.电场强度通量
13.高斯定理
14.电势
15.等势面
16.电场强度和电势梯度的关系
17.带电粒子在静电场中的运动
(四)  考核要求
1.识记
(1)电荷
(2)电荷量
(3)点电荷*
(4)电场
(5)电场强度
(6)电场强度通量
(7)等势面
2.领会
(1)库仑定律
(2)电场力的叠加原理
(3)场强的叠加原理及其计算
(4)高斯定理
(5)静电场的环路定理
(6)电场强度和电势梯度的关系
3.简单应用
(1)库仑定律的应用
(2)场强叠加原理的应用
(3)高斯定理的应用
4.综合应用
(1)应用电势分布计算场强
(2)带电粒子在静电场中的运动
(3)电势的计算
第九章  导体和电介质中的静电场(11学时)
(一)学习目标
领会导体和电介质中的静电平衡条件及电荷分布特点。领会电容的概念,掌握平行板电容器电容量的计算方法。领会静电场中的能量,学会计算静电场中的能量。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静电场中的导体(1学时)
1.导体的静电感应现象
2.导体静电平衡
3. 导体上的电荷分布
4. 导体上的电荷分布规律应用
第二节  空腔导体内外的静电场(2学时)
1.空腔导体内外的静电场
2.静电屏蔽
3.空腔导体内外的静电场分布的简单应用
第三节  电容器的电容(2学时)
1.电容
2.孤立导体的电容
3.平行板电容器
4.圆柱形电容器
5.球形电容器
6.电容器的串联和并联
7.电容器的计算
第四节  电介质及其极化 (1学时)
1.有极分子和无极分子电介质
2.电介质的极化、极化电荷、位移极化、取向极化
3.电极化强度
4.极化电荷的面密度计算
第五节  电介质中的静电场 (1学时)
1.电介质中的场强
第六节  有电介质时的高斯定理  电位移(2学时)
1.有电介质时的高斯定理
2.电位移
3.电位移矢量、场强、电极化强度之间的关系
4.有电介质时的场强、电位移、电荷分布计算
第七节  电场中的边值关系
本节不作为讲解内容
第八节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能  静电场的能量 (1学时)
1.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能
2.电荷连续分布时的静电能
3.静电场的能量
4.静电荷、静电场的能量计算
第九节 铁电体 压电体 永电体 (1学时)
1. 铁电体、压电体、永电体的概念
(三)  考核知识点
1.导体的静电感应现象
2.导体静电平衡
3.导体上的电荷分布规律
4.空腔导体内外的静电场
5.静电屏蔽
6.电容
7.电容器的串联和并联
8.电介质及其极化
9.位移极化、取向极化
10.电极化强度
11.电介质中的场强
12.有电介质时的高斯定理
13.电位移矢量、场强、电极化强度之间的关系
14.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能
15.电荷连续分布时的静电能
16.静电场的能量
17.铁电体、压电体、永电体的概念
 (四)  考核要求
1.识记
(1)导体的静电感应现象
(2)电容
(3)孤立导体的电容
(4)平行板电容器
(5)柱形电容器
(6)球形电容器
(7)有极分子和无极分子电介质
(8)电介质的极化
(9)极化电荷、电位移极化、取向极化
(10)电位移矢量、场强、电极化强度
(11)铁电体、压电体、永电体
2.领会
(1)导体静电平衡
(2)导体上的电荷分布
(3)静电屏蔽
(4)电容器的串联和并联
(5)电介质及其极化
(6)电介质中的场强
(7)有电介质时的高斯定理
(8)电位移矢量、场强、电极化强度之间的关系
(9)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能
(10)静电场的能量
3.简单应用
(1)导体上的电荷分布规律应用
(2)空腔导体内外的静电场分布的简单应用
(3)电容器的计算
4.综合应用
(1)有电介质时的场强、电位移、电荷分布计算
(2)静电荷、静电场的能量计算
(3)极化电荷的面密度计算
第十章 恒定电流和恒定电场(6学时)
(一) 学习目标
    深刻理解恒定电场的形成条件。能够应用欧姆定律、焦耳-楞次定律去分析一些问题。学会从场的观点分析电流的规律。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电流密度  电流连续方程(1学时)
1.电流密度
2.电流连续性方程
第二节  恒定电流和恒定电场  电动势(2学时)
1.恒定电流
2.恒定电流的闭合性
3.恒定电场的建立
4.电动势
第三节  欧姆定律、焦耳-楞次定律  (2学时)
1.欧姆定律
2.电导率
3.焦耳-楞次定律
第四节  一段含源电路的欧姆定律(1学时)
1.一段含源电路的欧姆定律
2.一段含源电路的欧姆定律的应用
(三)  考核知识点
1. 电流密度
2.电流连续方程
3.恒定电流和恒定电场
4.电动势
5.欧姆定律、焦耳-楞次定律
6.一段含源电路的欧姆定律
(四)  考核要求
1.识记
(1)电流密度
(2)恒定电流
(3)电动势
(4)电导率
2.领会
(1)电流连续性方程
(2)恒定电流的闭合性
(3)恒定电场的建立
(4)欧姆定律
(5)焦耳-楞次定律
(6)一段含源电路的欧姆定律*
3.简单应用
(1)电动势的计算
(2)欧姆定律的应用
4.综合应用
(1)焦耳-楞次定律的应用
(2)一段含源电路的欧姆定律的应用
第十一章  真空中的恒定磁场(11学时)
(一)学习目标
领会磁场、磁感应强度和磁通量的概念。能够用毕奥─萨伐尔定律计算某些典型载流导体的磁场。会用安培环路定理计算简单的、电流分布具有对称性的电流的磁场。深入理解安培力公式和洛仑兹力公式,会计算磁场对载流直导线的安培力的大小和磁场对运动电荷的洛仑兹力的大小,并会判断安培力和洛仑兹力的方向。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磁感应强度  磁场的高斯定理(2学时)
1.磁现象
2.磁感应强度
3.磁场的高斯定理
第二节  毕奥-萨伐尔定律(1学时)
1.毕奥-萨伐尔定律
第三节  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应用(1学时)
1.载流长直导线的磁场
2.载流圆线圈轴线上的磁场
3.载流直裸线管内部的磁场
第四节  安培环路定理(1学时)
1.安培环路定理
第五节  安培环路定理的应用 (1学时)
1.长直圆柱形载流导线内外的磁场
2. 载流长直裸线管内的磁场
3.载流裸绕环内的磁场
第六节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所受作用及其运动 (1学时)
1.洛伦兹力
2.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第七节  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运动的应用(1学时)
1.磁聚焦
2.回旋加速器
3.质谱仪
4.霍尔效应、霍尔电势
5.霍尔电势的计算
第八节  磁场对载流导线的作用 (1学时)
1.安培定律
2.安培定律的应用
3.磁场对载流线圈的作用
3. 磁电式电流计
第九节  平行载流导线间的相互作用力  (1学时)
1.平行载流导线间的相互作用力 
第十节  磁力的功  (1学时)
1.载流导线在磁场中运动磁力所作的功
2.载流线圈在磁场内转动是磁力所作的功
3.磁力作功的应用
(三)  考核知识点
1.磁现象
2.磁感应强度
3.磁场的高斯定理*
4.毕奥-萨伐尔定律
5.载流长直导线的磁场
6.载流圆线圈轴线上的磁场
7.载流直裸线管内部的磁场
8.安培环路定理
9.长直圆柱形载流导线内外的磁场
10.长直圆柱形载流导线内外的磁场
11.载流长直裸线管内的磁场
12.载流裸绕环内的磁场
13.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四)  考核要求
1.识记
(1) 磁现象
(2)磁感应强度
(3)洛伦兹力
(4)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5)磁聚焦
(6)回旋加速器
(7)质谱仪
(8)霍尔效应、霍尔电势
2.领会
(1)磁场的高斯定理
(2)毕奥-萨伐尔定律
(3)洛伦兹力
(4)安培定律
(5)磁力的功
3.简单应用
(1)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应用
(2)霍尔电势的计算
(3)安培定律的应用
4.综合应用
(1)带电粒子在电场中所受作用及其运动
(2)平行载流导线间的相互作用力 
(3)磁力作功的应用
第十三章  电磁感应和暂态过程(8学时)
(一)学习目标
理解电磁感应现象和产生感生电流的条件,会用楞次定律判断感生电流的方向。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会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计算感应电动势。深刻理解动生电动势、感生电动势的本质。掌握自感和互感电流的本质,学会分析电容电路的暂态过程。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电磁感应定律(2学时)
1.电磁感应现象
2.楞次定律
3.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4.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
第二节  动生电动势(1学时)
1.在磁场中运动的导线内的感应电动势(动生电动势)
2.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3.在磁场中转动的线圈内的感应电动势、交变电流
4.动生电动势的应用
第三节  感生电动势  有旋电场  (1学时)
1.感生电场
2.感生电场的应用
3.电子感应加速器的原理
第四节   涡电流(1学时)
1.涡电流的产生
2.电磁阻尼
第五节   自感和互感 (1学时)
1.自感现象、自感电动势、自感系数
2.自感效应的应用
3.互感现象互感电动势、互感系数
4.互感效应的应用
第六节   电感和电容电路的暂态过程 (1学时)
1.RL电路的暂态过程分析
2.驰豫时间
3.RC电路的暂态过程分析
4.暂态过程的应用
第七节   磁场的能量(1学时)
1.回路中磁场的能量
2.磁场中的能量计算
(三)  考核知识点
1.电磁感应现象
2.楞次定律
3.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4.动生电动势
5.感生电动势
6.有旋电场
7.电子感应加速器的原理
8.涡电流
9.自感和互感
10.电感和电容电路的暂态过程
11.磁场的能量
(四)  考核要求
1.识记
(1)电磁感应现象
(2)动生电动势
(3)感生电场
(4)涡电流的产生
(5)电磁阻尼
(6)自感现象、自感电动势、自感系数
(7)互感现象互感电动势、互感系数
(8)驰豫时间
2.领会
(1)楞次定律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3)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4)电子感应加速器的原理
(5)RL电路的暂态过程分析
(6)RC电路的暂态过程分析
(7)回路中磁场的能量*
3.简单应用
(1)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
(2)动生电动势的应用
(3)感生电场的应用
(4)自感效应的应用
(5)互感效应的应用
4.综合应用
(1)RL电路的暂态过程分析
(2)RC电路的暂态过程分析
(3)磁场中的能量计算
第十五章   机械振动和电磁振荡(6学时)
(一)学习目标
深刻理解间谐振动、阻尼振动、受迫振动的特征,学会分析各种振动的相位、振幅等参数。理解同方向、同频率的两个简谐振动的合成规律,掌握相互垂直的间谐振动的合成。深刻理解电磁振荡的原理,学会从能量的角度分析电路中的振荡规律。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间谐振动(1学时)
1.间谐振动的特征及公式
2.振幅、周期、频率和相位
3.间谐振动的矢量图示法
4.间谐振动的实际应用
5.常见的间谐振动、单摆、复摆
6.摆动的实际应用
7.间谐振动的能量
第二节  阻尼振动(1学时)
1.阻尼振动、无阻尼振动
2.阻尼因子
第三节  受迫振动  共振(1学时)
1.受迫振动
2.共振现象
第四节   电磁振荡(1学时)
1.LC电路的振荡
2.阻尼振荡电路
3.受迫振荡  电共振
4.力电类比
第五节  同方向的间谐振动的合成(1学时)
1.同方向同频率的两个间谐振动的合成
2.同方向同频率的两个间谐振动的合成的应用
3.同方向不同频率的两个间谐振动的合成
第六节  相互垂直的间谐振动的合成 (1学时)
1.相互垂直同频率的间谐振动的合成
2.相互垂直不同频率的间谐振动的合成
3.李萨如图形
(三)  考核知识点
1.间谐振动的特征及公式
2.振幅、周期、频率和相位的概念
3.间谐振动的矢量图示法
4.间谐振动的能量
5.阻尼振动
6.受迫振动、共振
7.电磁振荡
8.同方向的间谐振动的合成
9.相互垂直的间谐振动的合成
 (四)  考核要求
1.识记
(1)振幅、周期、频率和相位
(2)常见的间谐振动、单摆、复摆
(3)阻尼振动、无阻尼振动
(4)阻尼因子
(5)共振现象
(6)共振现象
(7)LC电路的振荡
(8)李萨如图形
2.领会
(1)间谐振动的特征及公式
(2)阻尼振荡电路
(3)同方向的间谐振动的合成
(4)相互垂直的间谐振动的合成*
3.简单应用
(1)间谐振动的矢量图示法
(2)摆动的实际应用
(3)间谐振动的实际应用*
4.综合应用
(1)同方向同频率的两个间谐振动的合成的应用
(2)间谐振动的特征分析
第十六章 机械波和电磁波(9学时)
(一)学习目标
理解波、波长、波速、频率(周期)等概念,掌握其关系式。掌握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的物理意义,明确波动方程与振动方程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波的叠加原理以及波的干涉和衍射。掌握电磁波的相关概念及规律。理解多普勒效应,能够分析一些实际问题。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  (1学时)
1.机械波产生的条件
2.横波和纵波
3.波阵面、波前、同相面、平面波、球面波和波射线
4.波的传播速度
5.应力和应变
6.杨氏模量
7.切变模量
8.波长、频率和周期
9.波动的计算
第二节 平面简谐波 波动方程  (2学时)
1.平面简谐波的波动表示
2.平面的波动方程
3.波动方程的推导
4.波动方程的应用
第三节 波的能量 波的强度  (1学时)
1.波的能量
2.波的能量密度
3.波动能量推导
4.波的强度及计算
5.波的吸收、吸收系数
第四节 声波  (1学时)
1.声振动、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
2.声压
3.声压振幅
4.声强
5.声强级
6.声波的计算
第五节 电磁波  (1学时)
1.平面电磁波的波动方程
2.电磁波的性质
3.电磁波的能量
4.辐射能和辐射强度
5.电磁波的动量
6.电磁波的辐射
7.电磁波谱
8.电磁波辐射强度的计算
第六节 惠更斯原理 波的衍射 反射和折射  (1学时)
1.惠更斯原理
2.波的衍射
3.波的反射和折射
4.入射角和反射角
5.折射线.折射角和相对折射率
6.折射定律
7.反射波、投射波的强度和相位
8.电磁波的反射和折射
第七节 波的叠加原理 波的干涉 驻波  (1学时)
1.波的叠加原理
2.干涉现象
3.相干涉和相干波源
4.驻波
5.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
6.弦线上的驻波
7.叠加原理的应用
第八章 多普勒效应  (1学时)
1.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
2.多普勒现象的分析
3.电磁波的多普勒效应
4.冲击波
5.马赫数和马赫角
6.切伦科夫辐射
7.多普勒效应的简单应用
(三)  考核知识点
1.机械波产生的条件
2.横波和纵波
3.波阵面、波前、同相面
4.杨氏模量
5.波长、频率和周期
6.平面简谐波
7.波动方程
8.波的能量、波的能量密度
9.波的吸收、吸收系数
10.声振动、声波、声压、声压振幅
11.声强平面电磁波的波动方程
12.电磁波的性质
13.电磁波的能量
14.电磁波谱
15.惠更斯原理
16.波的衍射 反射和折射
17.波的叠加原理 波的干涉 驻波
18.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
19.电磁波的多普勒效应
20.马赫数和马赫角
21.切伦科夫辐射
(四)  考核要求
1.识记
(1)横波和纵波
(2)波阵面、波前、同相面、平面波、球面波和波射线
(3)杨氏模量
(4)波长、频率和周期
(5)波的能量密度
(6)波的吸收、吸收系数
(7)声压、声压振幅、声强、声强级
(8)电磁波的能量
(9)辐射能和辐射强度
(10)电磁波谱
(11)波的衍射 反射和折射
(12)多普勒现象的分析
(13)冲击波
(14)马赫数和马赫角
(15)切伦科夫辐射
2.领会
(1)机械波产生的条件
(2)平面简谐波的波动表示
(3)平面的波动方程
(4)波动方程的推导
(5)波动能量推导
(6)平面电磁波的波动方程
(7)惠更斯原理
(8)折射定律
(9)波的叠加原理
(10)相干涉和相干波源
(11)多普勒现象的分析
3.简单应用
(1)波动的计算
(2)波的强度及计算
(3)声波的计算
(4)电磁波辐射强度的计算
4.综合应用
(1)多普勒效应的简单应用
(2)波动方程的应用
(3)叠加原理的应用
第十七章 波动光学  (19学时)
(一)学习目标
    深刻理解光的相干条件;理解光程和光程差的概念;能够进行干涉加强和干涉减弱及光程差的简单计算;理解杨氏双缝干涉和薄膜干涉的原理。理解惠更斯─菲涅尔原理;掌握夫琅和费单缝衍射规律。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光源 单色光 相干光  (1学时)
1.光源
2.单色光
3.相干光
4.相干光的获得方法
第二节 双缝干涉  (1学时)
1.杨氏双缝实验
2.干涉明暗条纹的位置的确定
3.菲涅尔双棱镜实验
4.菲涅尔双镜实验
5.洛埃德镜实验
第三节 光程与光程差  (1学时)
1.光程
2.光程差
3.等光程性
4.反射光的相位突变和附加光程差
5.光程与光程差的计算
第四节 薄膜干涉—等倾条纹  (1学时)
1.等倾干涉条纹
2.增透膜和高反射膜
第五节 薄膜干涉—等厚条纹  (2学时)
1.等厚条纹干涉
2.劈尖膜及其计算
3.牛顿环及其计算
第六节 迈克尔孙干涉仪  (1学时)
1.迈克尔孙干涉仪
2.迈克尔孙—莫雷实验
第七节 干涉条纹的可见度  (1学时)
1.干涉条纹的可见度
2.光的非单色性对干涉条纹可见度的影响
3.光源的宽度对干涉条纹可见度的影响
第八节 光的衍射现象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1学时)
1.光的衍射现象
2.菲涅耳衍射
3.夫琅禾费衍射
4.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第九节 单缝的夫琅禾费衍射  (1学时)
1.单缝的夫琅禾费衍射
2.单缝衍射条纹光强的计算—振幅矢量法
3.衍射角
第十节 圆孔的夫琅禾费衍射 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  (1学时)
1.圆孔的夫琅禾费衍射
2.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
3.爱里斑
4.瑞利准则
5.最小分辨角计算
第十一节 光栅衍射  (1学时)
1.光栅衍射
2.光栅光谱
3.光栅的分辨本领
4.干涉和衍射的区别和联系
5.光栅常量
6.缺级现象
7.光栅衍射的综合应用
第十二节 X射线的衍射  (1学时)
1.X射线的发现
2.X射线的衍射现象的应用
3.布拉格公式
第十三节 自然光和偏振光  (1学时)
1.线偏振光
2.平面偏振光
3.自然光
4.部分偏振光
第十四节 起偏和检偏 马吕斯定律  (1学时)
1.起偏和检偏
2.马吕斯定律
3.马吕斯定律的证明
4.马吕斯定律的应用
第十五节 反射和折射时光的偏振  (1学时)
1.布儒斯特定律
2.布儒斯特定律的应用
3.起偏振角
第十六节 光的双折射  (1学时)
1.寻常光和非常光
2.光轴 主平面
3.单轴晶体的子波波阵面
4.惠更斯原理在双折射现象中的应用
5.晶体偏振器件
6.晶体的二向色性和偏振片
7.双折射现象
8.单轴晶体和双轴晶体
9.正晶体和负晶体
第十七节 椭圆偏振光和圆偏振光 偏振光的干涉  (1学时)
1.椭圆偏振光
2、 圆偏振光
3.偏振光的干涉
4.色偏振
5.色偏振现象的应用
6.偏振光的干涉计算
第十八节 人为双折射  (1学时)
1.人为双折射
2.光弹性效应
3.光弹性方法
4.电光效应
5.克尔效应
6.泡克尔斯效应
7.磁致双折射现象
8.佛克脱效应和科顿—穆顿效应
(三)  考核知识点
1.光源 单色光 相干光
2.杨氏双缝实验
3.菲涅尔双棱镜实验
4.菲涅尔双镜实验
5.光程与光程差
6.反射光的相位突变和附加光程差
7.薄膜干涉—等倾条纹
8.薄膜干涉—等厚条纹
9.迈克尔孙干涉仪
10.迈克尔孙—莫雷实验
11.干涉条纹的可见度
12.光的衍射现象
13.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14.菲涅耳衍射
15.夫琅禾费衍射
16.单缝的夫琅禾费衍射
17.圆孔的夫琅禾费衍射
18.瑞利准则
19.光栅衍射
20.缺级现象
21.X射线的衍射
22.自然光和偏振光
23.起偏和检偏
24.马吕斯定律
25.布儒斯特定律
26.起偏振角起偏振角
27.光的双折射
28.晶体偏振器件
29.双折射现象
30.单轴晶体和双轴晶体
31.单轴晶体和双轴晶体
32.椭圆偏振光和圆偏振光
33.偏振光的干涉
34.色偏振
35.人为双折射
36.光弹性效应
37.电光效应
38.克尔效应
39.泡克尔斯效应
40.磁致双折射现象
41.佛克脱效应和科顿—穆顿效应
(四)  考核要求
1.识记
(1)光源 单色光 相干光
(2)光程与光程差
(3)干涉条纹的可见度
(4)光的衍射现象
(5)光栅衍射
(6)光栅光谱
(7)光栅常量
(8)缺级现象
(9)X射线的衍射
(10)自然光和偏振光
(11)线偏振光
(12)平面偏振光
(13)自然光
(14)起偏和检偏
(15)寻常光和非常光
(16)光轴 主平面
(17)单轴晶体的子波波阵面
(18)单轴晶体和双轴晶体
(19)正晶体和负晶体
(20)椭圆偏振光
(21)圆偏振光
(22)色偏振
(23)人为双折射
(24)磁致双折射现象
2.领会
(1)杨氏双缝实验
(2)菲涅尔双棱镜实验
(3)洛埃德镜实验
(4)等倾条纹
(5)等厚条纹
(6)光的非单色性对干涉条纹可见度的影响
(7)光源的宽度对干涉条纹可见度的影响
(8)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9)单缝的夫琅禾费衍射
(10)圆孔的夫琅禾费衍射
(11)瑞利准则
(12)光栅衍射
(13)X射线的衍射
(14)布儒斯特定律
(15)布儒斯特定律
(16)光的双折射
(17)光弹性效应
(18)电光效应
(19)克尔效应
(20)泡克尔斯效应
(21)磁致双折射现象
(22)佛克脱效应和科顿—穆顿效应
3.简单应用
(1)相干光的获得方法
(2)劈尖膜及其计算
(3)牛顿环及其计算
(4)最小分辨角计算
(5)X射线的衍射现象的应用
(6)马吕斯定律的应用
(7)偏振光的干涉计算
4.综合应用
(1)光程与光程差的计算
(2)干涉明暗条纹的位置的确定
(3)光栅衍射的综合应用
(4)布儒斯特定律的应用
(5)惠更斯原理在双折射现象中的应用

四、学习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教材:
《普通物理学》(1、2、3册)(第五版),程守洙、江之永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第5版
参考书:
《物理学》,马文蔚、柯景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学物理》,周永志、吴天海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五、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 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有关提法的说明
    在本大纲的“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中,对各个知识点按四个能力层次(“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分别提出要求,这些层次之间具有递进等关系。四个能力层次的含义:
识记:要求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如定义、定理、定律、表达式、公式、原则、重要结论、方法、步骤及特征、特点等),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领会:要求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熟悉其内容要点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解释、说明和论述。
简单应用:要求能够运用本课程中规定的少量知识点,分析和解决一般应用问题。如简单的计算、绘图和分析、论证等。
综合应用:要求能够运用本课程中规定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应用问题。如简单计算、绘图、简单设计、编程和分析、论证等。

(二) 自学方法指导
   本课程是一门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并重的课程,因而在学习方法上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概括地说就是:对基本概念性的知识要弄清楚,对基本应用的操作要上机反复练习,对书中的习题要认真独立完成,还要注意归纳总结,勤做笔记,以巩固所学知识。在学完全部内容之后可再做一些综合练习,以使自己的操作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为了帮助大家提高自学效果,以下几点方法可供参考:
1、 学习过程中要始终结合本大纲来学,在阅读教材的每一章内容之前,应先参看考试大纲中的这一章的知识点和学习要求,了解重点和难点以及对各知识点的能力层次的要求,能做到自学起来心中有数,从而能把握住学习内容的轻重和自学进度。
2、 读教材时要循序渐进,先粗读后细读。对大纲指出的重点要精读,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概念性的知识要深刻理解;对基本操作方法要熟练掌握并融会贯通。
3、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实践,通过实践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4、 认真完成书中的习题有助于理解、消化、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应做到每一章学习结束后,章末的习题都能独立、正确、熟练地完成。
5、遇到疑难问题如果一时无法解决但不影响后续内容学习的可以暂搁一搁,之后可以利用社会助学或考前辅导之际得解决,也可找同学商量,集思广益,进行讨论。
6、学习时要注意归纳、总结和比较,以求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三)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 应以本大纲的制定的教材为基础、本大纲为依据进行辅导,不能随意增删内容或更改要求。
2、 应熟知本大纲对课程所提出的总的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正确把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层次,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要求。
3、 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提倡“仔细阅读教材,认真完成习题;主动获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学习方法。
4、 应注意对考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在自学过程中要学会自己提出问题,经过分析自己做出判断,从而解决问题。
5、 本课程共5学分。因此应注意对考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地仅帮助考生解决这个问题,而是要善于启发、引导考生弄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类问题。以使考生理解问题出现的原因,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问题
1、 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考试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覆盖到各章,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2、 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3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20%,“综合应用”占20%。
3、 试题难易程度要合理,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一次为:   2:3:3:2。
4、 试题的主要题型主要有:单项选择、填空、简答和计算。
5、 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时间为150分钟;试题分量以中等水平的考生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为度;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考试时只允许带笔、橡皮和直尺,答卷必须用钢笔,颜色规定为蓝色或是黑色,答题卡必须用2B铅笔填涂。

六、题型举例
1、选择题
(1)如图所示,湖中有一小船,有人用绳绕过岸上一定高度处的定滑轮拉湖中的的船向岸边运动,设该人以匀速率 收绳,绳不伸长、湖水静止,则小船的运动是:
A  匀加速运动
B  匀减速运动
C  变加速运动
D  变减速运动
(2)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从a态出发经过①或②过程到达b态,a 、c b 为等温线图, ①、②两过程中外界系统传递的热量Q1、Q2是( )
A  Q1>0 ,Q2>0 
B  Q1<0,Q2 <0   
C  Q1>0, Q2<0   
D  Q1<0, Q2>0
2、填空题
(1)质量为m1和 m2的两个物体具有相同的动量,欲使它们停下来,则外力对它们作功之比W1:W1为____.若具有相同的动能,使它们同时停下来的外力冲量之比I1:I2为___.
(2) 一弹簧振子作简谐振动,振幅为A,周期为T,其运动方程用余弦函数表示。若t=0
   (1)振子在负的最大位移处 ,则初位相为       ;
  (2)振子在平衡位置向正方向运动,则初位相为        ;
  (3)振子在位移为A/2处,且向负方向运动,则初位相为       。
3、简答题
当扳断电路时,开关的两触头之间常有火花发生,如果在电路里串联一电阻小、电感大的线圈,在扳断开关时火花就发生的更厉害,为什么会这样?
4、计算题
(1)如图,将通有电流I=5.0A的无限长导线长导线折成如图形状,已知半圆环的半径为R=0.10m,求圆心O点的磁感应强度。

 

(2)用波长λ=500nm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在由两块玻璃板(一端刚好接触成为劈棱)构成的空气劈尖上。劈尖角θ=210-4rad。如果劈尖内充满折射率为n=1.40的液体。求从劈棱数起第五个明条纹在充入液体前后移动自考本科的距离。
 

上一篇:2012年黑龙江自考石油工程(专科)“电工学”复习大纲 下一篇:2012年黑龙江自考电子信息技术(独本)课程名称及代码一览表

培训项目

今日焦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