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黑龙江 > 考试大纲

2012年黑龙江自考石油工程(独本)“提高采收率原理”复习大纲

时间:2016-05-06 来源:无忧自考网 责任编辑:txj

 提高采收率原理考试自考本科大纲
(课程代码 6341)

提高采收率原理考试大纲
适用专业:石油工程(独立本科段)
学    时: 64

一 课程的性质 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为石油工程专业的必修课,也可用于石油地质等专业的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水驱二次采油、提高油气采收率原理和方法有比较深入和系统的了解,以适应油田开发对提高采收率的技术需求。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掌握提高采收率方法的基本原理,了解不同提高采收率方法的适用条件和工艺技术要求。

三、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绪论(2学时)
(一) 学习目标
1. 了解提高采收率方法的发展历史、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2. 理解常规油藏与非常规油藏的不同特点;
3. 掌握几种提高采收率技术及其应用现状。

(二)  课程内容
常规油藏特点及其开采
非常规油藏特点及其开采
提高石油采收率(EOR)技术
世界范围内有希望工业化推广或已工业化推广的EOR技术:化学驱,气体溶剂驱,热力采油和微生物采油。
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成熟的EOR技术为热力采油法。
我国目前研究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技术是聚合物驱油法。

 (四)  考核要求
1. 识记
(1) 常规油藏与非常规油藏的不同特点;
(2) 提高采收率技术;
(3) 几种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现状。

第一章  注水驱油 (10学时)
(一) 学习目标
1. 掌握一次采油、二次采油、三次采油、原油采收率、面积波及效率、排驱效率和提高采收率技术等几个重要概念。及毛管数、剩余油、残余油、流度、流度比、油水前缘、一次驱油效率、无水采收率、注水极限采收率、井网、微观驱替效率ED、宏观扫油效率EV、粘性指进、舌进、水驱特征曲线、原始油带和两相流动区等参数的定义;
2. 了解油藏非均质特征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3. 理解并能够推导天然能量开采及注工作剂开采油藏的采收率;
3. 掌握残余油的形成和分布、残余饱和度及其确定;
4. 理解流度比的物理意义及其对波及系数的影响;
5. 会推导分流方程式;
6. 分析水驱机理;
7. 掌握水驱采收率及其影响因素。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采收率的概念(3学时)
一次采油、二次采油、三次采油和原油采收率 。
1. 天然能量驱油的采收率
2. 注入工作剂驱油的采收率
注工作剂驱油时,油藏内原油采收率是面积波及效率、接触系数、洗油效率的函数。整个油藏的采收率是体积波及系数与洗油效率的乘积。

第二节 残余油饱和度(2学时)
水驱后,存在于油层内的油应分为剩余油和残余油两部分。水淹带中留下的残余油是进行提高采收率的目标。
1. 残余油的形成与分布
油藏内残余油分布;剩余油与残余油的区别;残余油的形成与岩石孔隙结构有关。但是,对岩石的不同孔隙模型可作一般了解。
2. 毛管数降饱和度曲线
要理解毛管数的定义、物理意义及其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启示。

第三节 残余油饱和度的确定方法(1学时)
当采用室内岩心分析法来测定束缚水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时,应用地层油体积系数对残余油饱和度进行校正。
残余油饱和度的确定方法分为室内模拟实验和矿场测试方法。对各种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要有所了解。

第四节 影响水驱原油采收率的因素(2学时)
水驱油藏的原油采收率就应该取决于水的微观驱替效率(洗油效率)以及宏观扫油效率。
1. 影响微观驱油效率(洗油效率) 的因素
1) 岩石孔隙结构;2) 岩石润湿性;3) 原油粘度;4) 毛管数。
2. 影响宏观波及系数 的因素
1) 地层非均质强度;2) 流度比; 3) 注采速度;4) 布井方式(井网)。
3. 水驱油效率预测:分流方程式 。

第五节 宏观水驱油机理及水驱采收率(2学时)
1. 水驱油前缘的推进方式
原始油带、油水两相流动区、油水前缘和前缘突破。
水驱油过程可以处理成理想的活塞式和非活塞式前缘推进两种。要了解这两种前缘推进的特点。
水驱油藏常出现“指进”和“舌进”,二者意义不同。
2. 一次驱油效率
3. 水驱采收率
无水采收率
注水极限采收率
粘性指进、水的舌进、前缘提前突破及井网对水驱采收率的影响。

(三)  考核知识点
1. 毛管数、剩余油、残余油、流度、流度比、油水前缘、一次驱油效率、无水采收率、注水极限采收率、井网、微观驱替效率ED、宏观扫油效率EV、粘性指进、舌进、水驱特征曲线、原始油带和两相流动区等基本概念;
2. 采收率;
3. 残余饱和度及其确定;
4. 流度比;
5. 分流方程式;
6. 水驱机理;
7. 水驱采收率。
 (四)  考核要求

1. 识记
(1) 毛管数、剩余油、残余油、流度、流度比、油水前缘、一次驱油效率、无水采收率、注水极限采收率、井网、微观驱替效率ED、宏观扫油效率EV、粘性指进、舌进、水驱特征曲线、原始油带和两相流动区等基本概念。
(2) 一次采油、二次采油、三次采油与提高采收率技术;
(3) 天然能量驱油的采收率;
(4) 注入工作剂的采收率;
(5) 残余油的形成、分布及其饱和度;
(6) 毛管力公式及毛管数降饱和度曲线;
(7) 残余油饱和度的确定;
(8) 影响水驱洗油效率和波及效率的因素;
(9) 分流方程式;
(10) 水驱油活塞式与非活塞式前缘推进;
(11) 粘进指进与舌进的关系。

2. 领会
(1) 一次采油、二次采油与三次采油的联系与区别;
(2) 天然能量及注入工作剂驱油采收率;
(3) 采收率与微观排驱效率和波及系数(垂向波及系数和面积波及系数)的关系;
(4) 流度与流度比的物理意义;
(5) 油藏中残余油的形成、分布及残余油饱和度;
(6) 毛管数的物理意义及毛管数降饱和度曲线;
(7) 影响水驱原油采收率的因素。重点是毛管数对洗油效率的影响及流度比对波及系数的影响;
(8) 油层非均质性;
(9) 水驱油活塞式和非活塞式两种前缘推进方式;
(10) 粘性指进与舌进的原因及关系;
(11) 井网效率的含义。

3. 简单应用
(1) 天然能量驱油采收率的推导;
(2) 影响微观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
(3) 注入工作剂驱油整个油藏采收率的推导;
(4) 毛管数降饱和度曲线的分析;
(5) 水驱原油采收率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6) 分流方程式的推导;
(7) 采收率的计算;
(8) 流度比对波及系数的影响分析;
(9) 宏观水驱油机理分析。

4. 综合应用
(1) 天然能量和注入工作剂驱油整个油藏采收率的推导;
(2) 毛管力的相关计算;
(3) 毛管数降饱和度曲线的分析;
(4) 水驱油采收率机理及水驱油采收率影响因素分析;
(5) 采收率的计算。

第二章  聚合物溶液驱油(10学时)
(一) 学习目标
1. 了解驱油用聚合物种类、物理形态、分子结构及其性质特征;
2. 掌握聚合物浓溶液的流变性、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变性及流动特征;
3. 了解聚合物驱原理和方法;
4. 了解聚合物驱油矿场应用及其生产动态特征。

(二)  课程内容
聚合物溶液驱油的概念;
聚合物驱的目的。

第一节 聚合物的类型及性质(2学时)
聚合物、聚合物的水解和聚合物的水解度。
聚合物三种构型:线型、支链型、交联型。
聚合物溶液的粘度
聚合物的类型
油田驱油常用的聚合物:聚丙烯酰胺、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和多糖(生物聚合物,如黄原胶)。聚合物有粉末、清液和乳状液三种不同的物理形状。
1. 聚丙烯酰胺
2. 生物聚合物

第二节 聚合物溶液的特性(2学时)
1. 聚合物的流变性:聚合物是非牛顿流体,是一种假塑性流体,具有剪切变稀的特性。评价其粘度时常采用无限剪切速率下的粘度、零剪切速率下的粘度及特性粘度。
2. 不可进入孔隙体积
3. 聚合物溶液的降解:机械降解、 化学降解和生物降解。
4. 聚合物的粘弹性:粘弹性与挤出胀大比;聚合物的溶胀与溶解。

第三节 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滞留(2学时)
聚合物分子在多孔介质中的滞留方式包括吸附、机械捕集、水力滞留三种。
1. 聚合物的吸附
吸附是聚合物在岩石中滞留的主要原因。重点要掌握影响聚合物吸附的主要因素:1)岩石类型及组分;2)聚合物类型;3)聚合物浓度;4)含盐量
2. 机械捕集:比岩石孔隙大的分子进入并保留在岩石中。
3. 物理堵塞:主要是由沉淀物引起的。
4. 聚合物滞留造成的岩石渗透率下降
聚合和降低渗透率的特性可用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和筛网系数来表示。
1) 阻力系数;2) 残余阻力系数;3) 筛网系数;4) 附加渗透率降低

第四节 聚合物驱油机理及影响因素(2学时)
1. 聚合物的驱油机理
2. 聚合物驱油的影响因素
1) 聚合物结构及浓度;2) 油藏岩石类型;3) 地层水矿化度;
4) 注入速度;5) 注入水水质。

3. 聚合物驱油的适用条件
5. 聚合物的选择:1) 具有水溶性;2) 具有明显的增粘性;3) 化学稳定性好;4) 剪切稳定性好;5) 吸附量小;6) 在多孔介质中有良好的传输性;7) 来源广,价格低。
6. 聚合物驱油对油层的要求
1) 油藏几何形状和类型;2) 油层岩石;3) 原油粘度;
4) 油层温度;5) 地层水的矿化度。

第五节 聚合物驱在油田中的应用(2学时)
1. 聚合物驱油注入能力计算
2. 聚合物驱油的可行性分析
3. 改善流度比
4. 调整吸水剖面
5. 堵水
6. 聚合物驱油的矿场应用举例

(三)  考核知识点
1. 聚合物及其种类;
2. 聚合物,尤其是油田常用聚合物的物理形态、分子结构及其性质特征;
3. 聚合物浓溶液的流变性;
4. 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变性及流动特征;
5. 聚合物驱机理和方法;
6. 聚合物驱油矿场应用及其生产动态特征。

(四)  考核要求

1. 识记
(1) 聚合物及其种类;
(2) 聚合物的水解度;
(3) 聚合物的多分散性;
(4) 聚丙烯酰胺及其性质特征;
(5) 生物聚合物及其性质特征;
(6) 聚合物溶液的流变性及其无限剪切速率和零剪切速率下的粘度;
(7) 聚合物溶液的特性粘度;
(8) 偏差系数的定义;
(9) 不可进入体积的定义及聚合物溶液通过多孔介质的时间;
(10) 聚合物的几种降解;
(11) 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与挤出胀大比;
(12) 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几种滞留;
(13) 聚合物降低渗透率的特性及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和筛网系数;
(14) 聚合物的注入能力;
(15) 调剖与堵水。

2. 领会
(1) 聚合物及其水解度;
(2) 聚合物的多分散性;
(3) 聚丙烯酰胺与生物聚合物水解的影响因素;
(4) 聚合物溶液的流变性及其特性粘度;
(5) 不可进入体积与聚合物溶液通过多孔介质的时间;
(6) 聚合物的几种降解;
(7) 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几种滞留及其影响因素;
(8) 聚合物降低渗透率的特性及其表示;
(9) 聚合物驱的可行性;
(10) 调剖与堵水的原理。

3. 简单应用
(1) 聚合物水解度影响因素;
(2) 聚合物降解的原因分析;
(3) 聚合物驱油的机理分析;
(4) 聚合物驱油的目的;
(5) 聚合物驱油的影响因素分析;
(6) 不可进入的孔隙体积大小的决定因素;
(7) 聚合物吸附的影响因素分析;
(8) 聚丙烯酰胺溶液的水解度计算。

4. 综合应用
(1) 聚合物溶液通过孔隙介质所用的时间分析;
(2) 聚合物驱油的机理;
(3) 聚合物驱油的影响因素分析;
(4) 聚合物驱油的设计;
(5) 聚合物驱油的适用条件及聚合物的选择;
(6) 聚合物在调剖堵水中的应用。

第三章  表面活性剂溶液驱油(10学时)
(一) 学习目标
1. 了解表面活性剂的种类、物理形态、分子结构及其性质特征;
2. 了解胶束溶液、微乳液的形成和性质特征;
3. 掌握微乳液相态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4. 了解表面活性剂溶液驱油原理及影响其驱油效果的因素;
5. 了解表面活性剂溶液驱油设计方法及其矿场应用的生产动态特征。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微乳液的形成及其特性(2学时)
1. 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及其性质
根据物质的化学结构,表面活性剂可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两大类,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可分为阳离子型、阴离子型和两性型表面活性剂三种。
不同表面活性剂因为所含基团的差别,其亲油亲水平衡值也不同,即亲油亲水能力不同。
2. 微乳液的形成
微乳液、微乳液与胶束的区别与助活性剂(简称助剂)
油外相微乳液和水外相微乳液
3. 微乳液的相态及影响因素
微乳液的相态常用拟三元相图灰描述,在实际应用中,为表示方便,常将油、水、表面活性剂和助剂分别视为三个独立的组分,有它们构成的三元相图称为拟三元相图。
微乳液相态性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含盐量;表面活性剂结构;助剂(醇)的结构和长度;原油组成;温度。

第二节 表面活性剂溶液驱油机理及影响因素(2学时)
1. 表面活性剂驱油机理
表面活性剂溶液驱油包括表面活性剂稀溶液驱油和微乳液驱油。表面活性剂的注入类型包括:1)表面活性剂注入体系;2)常规的微乳液注入体系;3)非混相微乳液注入体系;4)可溶性油注入体系。
表面活性剂稀溶液驱油的机理主要是:1)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2) 改变岩石的润湿性;3) 乳化作用。
微乳液驱油的机理包括:1) 非混相驱;2) 部分混相驱;3)混相驱。
2. 表面活性剂驱油的影响因素
1) 表面活性剂的当量及当量分布;2) 表面活性剂结构;3) 表面活性剂浓度;
4) 无机盐;5) 活性剂吸附损失;6) 油藏条件;7) 助剂。

第三节 表面活性剂在岩石表面的吸附(2学时)
表面活性剂在岩石表面的吸附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方面,关于二者的区别可参见第一章的总结。
引起表面活性剂吸附的主要原因在于:1)离子交换;2)氢键键合;3)静电吸附;4)色散力吸附和5)憎水基键合。
影响表面活性剂在岩石表面吸附的因素有:1)表面活性剂结构;2)油藏岩石类型;3)无机盐对吸附;4)温度对吸附和5)pH值。
减小吸附损失的方法主要是改变溶液的pH值,减小吸附量,或者使用牺牲剂降低吸附损失。

第四节 表面活性剂在油田的应用(2学时)
表面活性剂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
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稀溶液,胶束与胶束溶液。
临界胶束浓度
根据驱油用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浓度的高低,将表面活性剂驱油分为活性水驱、胶束驱、微乳液驱和泡沫驱油等几种。
1.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2. 油层条件的选择

第五节 胶束-聚合物的相互作用(1学时)
1. 胶束-聚合物的相互作用
2. 胶束-聚合物驱采收率的预测
3. 胶束-聚合物驱设计

第六节 泡沫驱油法(1学时)
泡沫驱油法及所用的表面活性剂
泡沫质量或干度
泡沫的稳定机制
影响泡沫破裂的因素
泡沫驱油的机理
(三)  考核知识点
1. 表面活性剂及其种类、物理形态、分子结构及其性质特征;
2. 胶束溶液、微乳液的形成和性质特征;
3. 微乳液相态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4. 表面活性剂溶液驱油原理及影响其驱油效果的因素;
5. 表面活性剂溶液驱油设计方法及其矿场应用的生产动态特征。
 
(四)  考核要求

1. 识记
(1) 表面活性剂及其结构特点;
(2) 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及其性质;
(3) 微乳液的概念及其性质;
(4) 胶束的定义及其性质;
(5) 微乳液的相态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6) 表面活性剂驱油的机理;
(7) 界面张力、润湿、乳化、混相等概念;
(8) 影响表面活性剂驱油的因素;
(9)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10) 表面活性剂在岩石表面吸附的机理;
(11) 影响表面活性剂在岩石表面吸附的因素;
(12) 减小表面活性剂吸附的方法;
(13) 胶束-聚合物驱的相互作用;
(14) 泡沫及其性质;
(15) 泡沫驱油法;
(16) 泡沫的稳定机制;
(17) 泡沫的破裂;
(18) 泡沫质量;
(19) 泡沫与油的相互作用;
(20) 泡沫驱油机理。

2. 领会
(1) 微乳液与胶束的区别;
(2) 微乳液的相态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3) 表面活性剂驱油的机理;
(4) 影响表面活性剂驱油的因素;
(5) 表面活性剂在岩石表面吸附的机理;
(6) 影响表面活性剂在岩石表面吸附的因素;
(7) 减小表面活性剂吸附的方法;
(8) 胶束-聚合物驱的相互作用;
(9) 胶束-聚合物驱设计;
(10)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11) 表面活性剂驱时油层条件的选择;
(12) 泡沫的稳定与破裂机制;
(13) 泡沫与油的相互作用;
(14) 泡沫驱油机理。

3. 简单应用
(1) 微乳液与胶束的区别;
(2) 微乳液性质的影响因素分析;
(3) 表面活性剂溶液驱油机理分析;
(4) 微乳液的驱油机理分析;
(5) 表面活性剂吸附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6) 表面活性剂驱适用的地层条件;
(7) 泡沫破裂的影响因素分析;
(8) 泡沫驱油的机理。

4. 综合应用
(1) 表面活性剂驱油机理;
(2) 表面活性剂溶液在岩石表面吸附的分类及其区别
(3) 表面活性剂驱油影响因素分析;
(4) 胶束-聚合物相互作用分析。

第四章  碱水驱油及复合体系驱油(10学时)
(一) 学习目标
1. 了解碱水驱油常用的碱;
2. 掌握碱水驱油的机理;
3. 理解并掌握碱水驱油的影响因素;
4. 掌握选择碱水驱油藏的条件;
5. 掌握碱耗和碱液浓度的计算方法;
6. 掌握碱水驱的现场应用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7. 掌握二元和三元复合驱的概念及其驱油机理。

(二)  课程内容
碱水驱是通过将比较廉价的化合物(如氢氧化钠)掺加到注入水中以增加其pH值,碱与原油反应降低原油之间界面张力,使原油乳化,改变岩石润湿性并溶解界面薄膜,以提高采收率的方法。碱水驱油与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驱油相比,成本最低。但是,碱水驱的明显是碱耗的存在。

第一节 碱水驱油机理(2学时)
碱驱时加入的碱主要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铵、原硅酸钠、硅酸钠、磷酸钠、碳酸钠等,其中,以氢氧化钠和原硅酸钠和效果最好。
碱水驱油的机理:
1. 降低界面张力
2. 油层岩石的润湿性发生反转:使残余油滴变成可连续的油流
3. 乳化和捕集作用
4. 乳化和携带作用
5. 增溶油水界面处形成的刚性薄膜

第二节 碱水驱油的影响因素(2学时)
1. 岩石组成;2. 原油酸值;3. 溶液pH值;4. 油藏温度;5. 矿化度

第三节 碱水驱在油田上的应用(2学时)
1. 油藏的选择
碱水驱时油藏的选择非常重要,主要是使碱耗及结垢尽可能小。主要是要考虑下面的条件:原油的酸值;岩石的类型;油层条件;其它:温度、pH值、矿化度等。

2. 碱耗的确定
1) 碱耗的概念;2) 碱耗的影响因素;3. 碱液浓度的计算
4. 注入方式
5. 注碱水所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三元复合体系驱油(4学时)
复合驱:二元驱或三元驱。
碱聚合物驱油
三元复合体系驱(ASP驱)
表面活性剂与碱二元驱的协同效应
碱与聚合物之间也存在协同效应(碱能促进聚合物水解)
聚合物对碱和表面活性剂也有协同效应(聚合物使水增粘,能减少碱和表面活性剂的损耗)。
1. 碱/聚合物体系驱油
2. 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三元复合体系驱油
ASP驱的注入方式
ASP驱油的机理
ASP驱油效果的影响因素
三元复合驱存在的问题
3. 三元复合体系驱油的矿场试验

(三)  考核知识点
1. 碱水驱油常用的碱;
2. 碱水驱油的机理;
3. 碱水驱油的影响因素;
4. 碱水驱油藏的条件要求;
5. 碱耗和碱液浓度的计算;
6. 碱水驱的现场应用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7. 二元和三元复合驱的概念及其驱油机理。

 (四)  考核要求

1. 识记
(1) 碱水驱的概念;
(2) 碱水驱油常用的碱及其性质;
(3) 碱水驱的机理;
(4) 碱水驱的影响因素;
(5) 碱耗;
(7) 当量浓度;
(8) 二元与三元复合驱;
(9) 二元与三元复合驱的机理;
(10) 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的影响因素。

2. 领会
(1) 碱水驱的概念;
(2) 碱水驱的机理;
(3) 碱水驱的影响因素;
(4) 碱耗;
(5) 二元与三元复合驱的机理;
(6) 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的影响因素。

3. 简单应用
(1) 碱水驱的机理分析;
(2) 碱水驱的影响因素分析;
(3) 碱耗与碱水溶液浓度计算;
(4) 二元与三元复合驱的机理分析;
(5) 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4. 综合应用
(1) 碱水驱的机理分析;
(2) 碱水驱的影响因素分析;
(3) 碱耗与碱水溶液浓度计算;
(4) 二元与三元复合驱的机理分析;
(5) 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气体混相与非混相驱油(8学时)
(一) 学习目标
1. 了解混相与非混相驱油用气体种类、性质和特征;
2. 掌握单组分、多组分相图构成及其使用方法;
3. 了解气体混相与非混相驱油原理;
4. 了解混相与非混相驱油设计原理及其最小混相压力计算方法。

(二)  课程内容
注气混相驱油:注入丙烷等较重轻烃的初次接触混相和天然气等较低烃类的多次接触混相。
注气驱:轻烃驱、天然气驱、二氧化碳驱、氮气驱和烟道气驱等。
注气体驱油时通常都是在一定高压条件下,使油和气形成一个连续相,即一个从油藏原油组分逐渐转变为注入气组分的烃类过渡带,甚至达到混相的程度,此时油气界面不再存在。学习本章注汽混相驱和非混相驱时,重点是掌握其驱油的机理和一些概念。

第一节 相态的描述(3学时)
1. 单组分相态
2. 混合物的相态
3. 三元相图

第二节 注气开采机理(2学时)
1. 注入气的性质
2. 烃类气体驱油机理
混相驱油是在高压条件下使注入流体与原油达到混相,界面不存在,使洗油效率大大提高,残余油饱和度大大降低,明显提高原油采收率。因为贫气的混相压力较高,很难达到混相的程度,而是非混相。实际上,即使是非混相驱油,也可明显提高原油采收率,其机理是:1)有限量蒸发和抽提;2)降低原油粘度;3)原油膨胀;4)压力下降造成溶解气驱;5)降低界面张力。
3. 二氧化碳驱油机理
4. 氮气、烟道气驱油机理
5. 注小混相压力:能形成混相的最低压力称为最小混相压力。

第三节 油藏注气开发的基本条件(2学时)
1. 油田地质结构
2. 含油岩石的储集必性质
3. 油藏流体的性质
4. 油藏压力
5. 气源问题

第四节 注气工程动态预测(1学时)

(三)  考核知识点
1. 混相与非混相驱油用气体种类、性质和特征;
2. 单组分、多组分相图;
3. 气体混相与非混相驱油原理;
4. 混相与非混相驱油设计原理及其最小混相压力。

(四)  考核要求

1. 识记
(1) 掌握初次接触混相、多次接触混相、最小混相压力、相、组分、多组分及多机理流动等概念。
(2) 气体混相与非混相驱油;
(3) 物质的相与态;
(4) 单组分相态图及其相关的概念;
(5) 多组分相态图;
(6) 汽化、凝析与反常凝析;
(7) 三元相图;
(8) 天然气组成及其性质;
(9) 二氧化碳的性质;
(10) 氮气及烟道气的性质;
(11) 初次接触混相与多次接触混相;
(12) 凝析气驱与汽化气驱;
(13) 烃类气体驱油机理;
(14) 非混相驱油的机理;
(15) 二氧化碳驱油机理;
(16) 氮气、烟道气驱油机理;
(17) 油藏注气开发的基本条件。

2. 领会
(1) 气体混相与非混相驱油;
(2) 物质的相与态;
(3) 单组分与多组分相态图;
(4) 汽化、凝析与反常凝析;
(5) 三元相图及其分析;
(6) 初次接触混相与多次接触混相;
(7) 凝析气驱与汽化气驱;
(8) 烃类气体驱油机理;
(9) 最小混相压力及其确定;
(10) 非混相驱油的机理;
(11) 二氧化碳驱油机理;
(12) 氮气、烟道气驱油机理;
(13) 油藏注气开发的基本条件;
(14) 多组分及多机理流动。

3. 简单应用
(1) 初次接触混相和多次接触混相的机理;
(2) 单组分及两组分p-T图的特征及其相态分布分析;
(3) 三元相图分析;
(4) 初次接触混相与多次接触混相;
(5) 凝析气驱与汽化气驱的区别与联系;
(6) 烃类气体驱油机理;
(7) 最小混相压力及其确定;
(8) 非混相驱油的机理;
(9) 二氧化碳驱油机理;
(10) 氮气、烟道气驱油机理;
(11) 油藏注气开发的基本条件。

4. 综合应用
(1) 三元相图分析;
(2) 烃类气体驱油机理;
(3) 非混相驱油的机理;
(4) 二氧化碳驱油机理;
(5) 油藏注气开发的基本条件。

第六章 热力采油法(8学时)
(一) 学习目标
1. 了解稠油油藏原油性质特征;
2. 掌握水和水蒸汽的比热、导热系数、汽化潜热等性质及相关的规律;
3. 了解油层岩石的热力学性质;
4. 掌握注蒸汽及火烧油层等热力开采原理及其方法;
5. 了解注蒸汽过程中热损失计算方法;
6. 了解热力采油工程设计原理及方法。

(二)  课程内容
稠油及其性质
热力开采方法:热驱和热力激励。
注蒸汽法包括蒸汽激励法和蒸汽驱两种。

第一节 油层与液体的物理性质(2学时)
1. 原油性质
2. 水和水蒸汽的性质
3. 油层岩石的热力学特性
本节主要是掌握比热、导热系数、汽化潜热等概念及一些规律,如一种物质比热越高,则该物质温度增加到某一给定值吸收的热量就越多;水的汽化潜热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涉及的水、油和岩石性质及热损失的计算,应该重点掌握。

第二节 注蒸汽过程中的热损失(2学时)
地面热损失、井筒热损失和蒸汽进入油层后传入邻层的热损失。热损失的形式主要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流体与固体壁间的传热是导热和热对流同时起作用的过程。
1. 地面热损失
2. 井筒热损失
3. 上覆岩层和下伏岩层的热损失

第三节 循环注蒸汽(2学时)
1. 增产机理
2. 产量预测
3. 矿场经验

第四节 蒸汽驱油法(2学时)
1. 蒸汽驱油机理
2. 蒸汽驱筛选标准
3. 蒸汽驱动态预测

第五节 火烧油层采油概述(2学时)
1. 发展历史
2. 火烧油层的三种形式:干式正向火烧、反向燃烧和湿式燃烧
3. 燃烧机理

(三)  考核知识点
1. 稠油油藏原油性质特征;
2. 水和水蒸汽的性质及相关规律;
3. 油层岩石的热力学性质;
4. 注蒸汽及火烧油层等热力开采技术;
5. 注蒸汽过程中热损失;
6. 热力采油工程设计原理及方法。

 (四)  考核要求

1. 识记
(1) 热驱和热力激励;
(2) 蒸汽激励和蒸汽驱;
(3) 火烧油层及其三种形式;
(4) 稠油的性质及分类;
(5) 水的比热和汽化潜热等性质;
(6) 岩石的导热系数及其它热力学特性;
(7) 注蒸汽过程中的热损失;
(8) 传导、对流与辐射;
(9) 循环注蒸汽增产机理;
(10) 蒸汽驱油机理;
(11) 火烧油层三种形式(正向燃烧、反向燃烧和湿式燃烧)的区别;
(12) 水、油性质和热损失的计算公式。

2. 领会
(1) 热驱和热力激励;
(2) 循环注蒸汽和蒸汽驱;
(3) 火烧油层及其三种形式:正向燃烧、反向燃烧、湿式正向燃烧;
(4) 水和水蒸汽的性质;
(5) 注蒸汽过程中的热损失;
(6) 循环注蒸汽增产机理;
(7) 蒸汽驱油机理;
(8) 火烧油层三种形式。

3. 简单应用
(1) 水、油性质和热损失的计算;
(2) 水和水蒸汽的性质分析;
(3) 注蒸汽过程中的热损失分析;
(4) 循环注蒸汽增产机理;
(5) 蒸汽驱油机理;
(6) 火烧油层三种形式的机理。

4. 综合应用
(1) 水、油性质和热损失的计算;
(2) 注蒸汽过程中的热损失分析;
(3) 热力采油法及其机理。

第七章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原理(6学时)
(一) 学习目标
1. 掌握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弥散力、地面法MEOR和油层法MEOR等;
2. 了解用于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微生物种类、性质特征及其驱油原理;
3. 掌握地面法和地下法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特点;
4. 了解影响微生物驱油效果的因素。

(二)  课程内容
微生物采油技术(MEOR)是一种新的、有潜力的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有地下法(或油层法)MEOR和地面法MEOR两种。油层法是直接将微生物注入到油层,使其在油层中繁殖,代谢出有利于原油流动的产物,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地面法是在地面分离出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并注入油层,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第一节 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2学时)
1. 有关微生物采油的基本知识
2. 油层中微生物的作用
微生物与油层的直接作用
生物降解对原油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具体体现在:
3. 微生物在孔隙介质中的移动
4.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机理

第二节 影响微生物采油效果的因素(2学时)
1. 影响细菌生长与繁殖的因素分析
2. 控制地下细菌生长

第三节 微生物采油工艺(2学时)
1. 地面法微生物采油工艺
2. 油层法微生物采油工艺及其现场应用
3. 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发展前景

(三)  考核知识点
1. 弥散力、地面法MEOR和油层法MEOR等概念;
2. 用于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微生物种类、性质特征及其驱油原理;
2. 地面法和地下法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
3. 影响微生物驱油效果的因素。
 (四)  考核要求

1. 识记
(1) 微生物及其繁殖和生长;
(2) 原油的微生物降解;
(3) 油层中微生物的作用;
(4) 微生物在孔隙介质中的移动特性;
(5)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机理;
(6) 地面法MEOR和油层法MEOR;
(7) 微生物采油工艺。

2. 领会
(1) 微生物及其繁殖和生长特点;
(2) 原油的微生物降解作用;
(3) 生物降解对原油性质的影响;
(4) 油层中微生物的作用;
(5) 微生物在孔隙介质中的移动特性;
(6)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机理;
(7) 地面法MEOR和油层法MEOR;
(8) 微生物采油工艺。

3. 简单应用
(1) 生物降解对原油性质的影响分析;
(2)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机理;
(3) 影响微生物采油效果的因素;
(4) 地面法MEOR和油层法MEOR;
(5) 微生物采油工艺。

4. 综合应用
(1)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机理;
(2) 影响微生物采油效果的因素;
(3) 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发展前景。

四、学习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教材:
《提高石油采收率基础》,张继芬等编著,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
参考书:
《提高采收率原理》,韩显卿编著,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年第1版。

五、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 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有关提法的说明
    在本大纲的“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中,对各个知识点按四个能力层次(“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分别提出要求,这些层次之间具有递进等关系。四个能力层次的含义:
识记:要求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如定义、定理、定律、表达式、公式、原则、重要结论、方法、步骤及特征、特点等),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领会:要求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熟悉其内容要点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解释、说明和论述。
简单应用:要求能够运用本课程中规定的少量知识点,分析和解决一般应用问题。如简单的计算、绘图和分析、论证等。
综合应用:要求能够运用本课程中规定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应用问题。如简单计算、绘图、简单设计、编程和分析、论证等。

(二) 自学方法指导
   本课程是一门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并重的课程,因而在学习方法上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概括地说就是:对基本概念性的知识要弄清楚,对基本应用的操作要上机反复练习,对书中的习题要认真独立完成,还要注意归纳总结,勤做笔记,以巩固所学知识。在学完全部内容之后可再做一些综合练习,以使自己的操作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为了帮助大家提高自学效果,以下几点方法可供参考:
1、 学习过程中要始终结合本大纲来学,在阅读教材的每一章内容之前,应先参看考试大纲中的这一章的知识点和学习要求,了解重点和难点以及对各知识点的能力层次的要求,能做到自学起来心中有数,从而能把握住学习内容的轻重和自学进度。
2、 读教材时要循序渐进,先粗读后细读。对大纲指出的重点要精读,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概念性的知识要深刻理解;对基本操作方法要熟练掌握并融会贯通。
3、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实践,通过实践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4、 认真完成书中的习题有助于理解、消化、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应做到每一章学习结束后,章末的习题都能独立、正确、熟练地完成。
5、遇到疑难问题如果一时无法解决但不影响后续内容学习的可以暂搁一搁,之后可以利用社会助学或考前辅导之际得解决,也可找同学商量,集思广益,进行讨论。
6、学习时要注意归纳、总结和比较,以求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三) 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 应以本大纲的制定的教材为基础、本大纲为依据进行辅导,不能随意增删内容或更改要求。
2、 应熟知本大纲对课程所提出的总的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正确把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层次,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要求。
3、 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提倡“仔细阅读教材,认真完成习题;主动获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学习方法。
4、 应注意对考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在自学过程中要学会自己提出问题,经过分析自己做出判断,从而解决问题。
5、 本课程共 5 学分。因此应注意对考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地仅帮助考生解决这个问题,而是要善于启发、引导考生弄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类问题。以使考生理解问题出现的原因,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 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问题
1、 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考试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覆盖到各章,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2、 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3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20%,“综合应用”占20%。
3、 试题难易程度要合理,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一次为:2:3:3:2。
4、 试题的主要题型主要有:名词解释、填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答、综述及计算推导。
5、 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时间为150分钟;试题分量以中等水平的考生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为度;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考试时只允许带笔、橡皮和直尺,答卷必须用钢笔,颜色规定为蓝色或是黑色,答题卡必须用2B铅笔填涂。

 
六、题型举例

1. 名词解释
(1) 原油采收率
(2) 聚合物溶液的特性粘度

2. 填空
(1) 整个油藏的采收率是体积波及系数与(      )的乘积。
(2) 原油就其化学成分而言主要由 烷烃、环烷烃、(       )所组成。

3. 单项选择
(1) 水驱油藏原油采收率取决于:  (       )
(A) 水的微观驱替效率以及宏观扫油效率;
(B) 水提高地层能量的程度以及水在地层中运移速度;
(C) 水在岩石表面的润湿程度以及水的粘度。
(2) 石油磺酸盐是属于:(       )
(A)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B)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C)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4. 多项选择
(1) 影响波及系数的因素有(       )。
(A) 油层非均质性 (B) 流度比 
(C) 油层流体粘度 (D) 岩石润湿性 (E) 毛管数
(2) 下列哪些属于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
(A) 烷芳基磺酸盐 (B) 烷基磺酸盐 
(C) 烷基硫酸钠   (D) 脂肪胺盐酸盐 (E) 氨基磺酸脂

5. 简答
(1) 油层非均质性可分为哪三种类型?
(2) 简述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区别。

6. 论述
(1) 论述影响水驱油采收率的因素。
(2) 简述ASP三元复合驱的注入方式及驱油机理。

7. 计算及推导
(1) 推导关系:
(2) 输汽管线为4英寸N-80钢管,蒸汽温度为288℃,流量为36 。大气的年平均温度为15℃,垂直于管线的风速为 ,求隔热层为7.6cm的硅酸盐时,每100m管线每年的稳定热损失。(已知,该隔热层于输气管线的自考本科总热阻为0.0246 )。
 

上一篇:2012年黑龙江自考石油工程(独本)“油气集输”复习大纲 下一篇:2012年黑龙江自考石油工程(独本)“油气开发地质”复习大纲

培训项目

今日焦点

返回顶部